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核对(核對)  拼音:hé duì
互相查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学院恼了,传了弥轩去,当堂核对笔迹。」
《漢語大詞典》:照对(照對)
(1).犹核对;对照。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贴黄》:“照对臣所统本军官兵一万二千餘人……实出战只有七千人。”文献通考·经籍一:“每帙止用元写本一册校正而已,更无兼本照对。第数既多,难得精密。”《元典章·兵部一·无夫军妻配无妇军》:“今后莫若将此等鰥夫寡妇照对年貌相应,官为配对成户,与国出力。”
(2).问话;对话。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十翁》:“俄持巨镜下照,了无寃业,即令诣总管司照对。”
《漢語大詞典》:勘对(勘對)
(1).核对。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闻喜》:“奏准,要平章、状元和小姐三人,驾前勘对,方取圣裁。”
(2).犹言命中注定。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口角涎垂,覷不的村沙样势。也是我前缘廝勘对。”
《漢語大詞典》:校覈
探求;核对。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校覈仁义,源本山川。” 清 纪昀 《〈考工记图〉序》:“余以 戴君 之説,与昔儒旧训参互校覈。”
分類:探求核对
《漢語大詞典》:擿校
犹核对。《三国志·魏志·孙礼传》:“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
分類:核对
《國語辭典》:读书(讀書)  拼音:dú shū
阅读书籍。《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國語辭典》:校勘  拼音:jiào kān
1.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
2.职官名。宋代掌校订书籍的官吏。
《國語辭典》:校本  拼音:jiào běn
依照善本校正过的书籍。也称为「校定本」。
《國語辭典》:对簿(對簿)  拼音:duì bù
簿,文状,即现代的起诉书。对簿指依据文状加以审问,期能经由勘察而符于事实。后乃将狱讼受审称为「对簿」。《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國語辭典》:比对(比對)  拼音:bǐ duì
1.比较核对。如:「两相比对,便可看出真假来。」
2.既然。《金瓶梅》第十一回:「比对我当初摆死亲夫,你就不消叫汉子娶我来家,省的我把拦著他,撑了你的窝儿。」
《國語辭典》:对话(對話)  拼音:duì huà
1.当面对證所说的话。《金瓶梅》第五一回:「他在后边对著俺娘如此这般说了你一篇是非,如今俺娘要和你对话哩!」
2.答话。《西游记》第五三回:「只见那道人在井边挡住道:『你是甚人,敢来取水!』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宝杖,不对话,著头便打。」
3.相互间的交谈。如:「这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非常生动。」
4.一向没有联系的国家、政府之间的接触、谈判。如:「以阿之间的对话,往往具有冲突性。」
《國語辭典》:校对(校對)  拼音:jiào duì
1.根据原稿考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
2.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也称为「校对员」。
《国语辞典》:抽点(抽点)  拼音:chōu diǎn
1.从众物中抽取一部分检查核对。如:「这批新货,你要不要抽点一下,看看品质如何?」
2.抽取部分人员点名的一种方式。如:「老师随堂抽点,竟有十个人没来。」
《國語辭典》:存照  拼音:cún zhào
1.将契约、文书等保存起来以备后日的查考、核对。《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
2.保存起来以备查考、核对的文书或契约。
《漢語大詞典》:勘契
验对鱼契。 唐 宋 之制,殿门开闭要核对鱼契。其制,以檀木刻鱼形,分为左右,左留中,右置门使处,鱼契左右相合始开殿门,谓之勘契。 唐 刘邺 《侍漏院吟》:“玉堂帘外独迟迟,明月初沉勘契时。”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旧制,郊祀礼成,驾还闕门,有勘契之仪……其制如勘箭之仪, 熙寧 中,詔罢其制。” 宋 王应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鱼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鱼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长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鱼形,凿枘相合,缕金为文。车驾至门,勘契官执右契奏,阁门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毕,奏云:‘外契合。’”参见“ 勘箭 ”。
《漢語大詞典》:勘箭
宋 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宋史·礼志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出入。”参见“ 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