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4,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宫树
萧爽
云木
竹木
苍虬
槎牙
乔林
嘉木
芳林
合围
节目
寒翠
宝文
宰木
寒芒
《漢語大詞典》:宫树(宫樹)
帝王宫苑中的树木。 唐 王维 《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小苑接侯家,飞甍暎宫树。”《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香烟靄靄旋为盖,宫树蒙蒙自变春。” 宋 刘秉 《戊申年七夕》诗:“红蕖烂漫碧池香,罗綺三千 侍 汉皇。阿母暂来成底事? 茂陵 宫树已苍苍。” 元 虞集 《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诗:“宫树春阴合,霓旌拂曙来。”
《漢語大詞典》:萧爽(蕭爽)
(1).清净闲适。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四:“人来多爱此,萧爽似仙家。” 金 元好问 《少林》诗:“云林入清深,禪房坐萧爽。” 清 汪懋麟 《早过南坞》诗:“东华满尘垢,萧爽是城西。”
(2).凉爽;凄清。 宋 陆游 《感秋》诗:“秋堂露气清,萧爽入毛骨。” 元 刘祁 《游西山记》:“见白云数缕出东山,延布南岭上,状如飞龙蜿蜒,山中露气萧爽。” 明 李东阳 《谢谢方石惠石棋子》诗:“空堂无人石枰响,病骨先秋觉萧爽。”
(3).萧洒自然。 宋 周密 《图画碑帖续钞》:“ 伯时 为 米芾 作《山阴图》,精神萧爽,令人顾接不暇。”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卷一:“诗极萧爽,或传 吕纯阳 所作。”
(4).犹萧飒。风吹树木的声音。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树丛茂以倾倚兮,纷萧爽而扬音。”
《漢語大詞典》:云木(雲木)
高耸入云的树木。 唐 陈子昂 《春台引》:“何云木之英丽,而池馆之崇幽。” 宋 苏轼 《雷州》诗之二:“层巢俯云木,信美非吾土。” 清 魏源 《昆山别龚定庵自珍》诗:“鸣榔一回首,云木冒平 楚 。”
《漢語大詞典》:竹木
(1).竹与树木。左传·襄公十八年:“ 刘难 、 士弱 率诸侯之师焚 申池 之竹木。”汉书·地理志下:“ 巴 、 蜀 、 广汉 本 南夷 , 秦 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 唐 孟郊 《游城南韩氏庄》:“清气润竹木,白光连虚空。”
(2).草名。萆薢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萆薢
《漢語大詞典》:苍虬(蒼虯)
亦作“ 苍虯 ”。
(1).青色的龙。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駟苍虬兮翼轂,驾陵鱼兮驂鲸。” 唐 王勃 《寻道观》诗:“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苍虬白鹤常廝守,松柏同荣,岁寒不朽。”
(2).形容树木盘曲的枝干。 宋 王沂孙 《疎影·咏梅影》词:“苍虯欲捲涟漪去,慢蜕却、连环香骨。” 清 顾炎武 《岁九月虏令伐我墓柏二株》诗:“老柏生崇冈,本是苍虬种。”
《漢語大詞典》:槎牙
亦作“ 槎枒 ”。亦作“ 槎岈 ”。
(1).树木枝杈歧出貌。 唐 元稹 《寺院新竹》诗:“寳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槎枒矛戟合,屹仡龙蛇动。”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槎牙死树鸣老乌,向之俯噣如哺雏。” 明 李东阳 《悼手植桧次匏庵先生韵》:“嗟哉古檜燬,仅见孤根存。槎岈插高空,突兀撑重门。”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束缚少生意,卑枝自槎牙。”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白蒙蒙的晓雾笼罩着杨树的顶部,只见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仿佛是用淡墨描的。”
(2).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云、山、碑、石等。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宋 苏轼 《江上看山》诗:“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宋 陆游 《断碑叹》诗:“断碑槎牙弃道边,文字班班犹可读。”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洞》:“西壁一门,高四五尺,濶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 陈去病 《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岁晚晴云烘笠屐,西风黄叶露槎枒。”
(3).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人与动物。 唐 曹唐 《病马》诗:“堕月兔毛轻斛蔌,失云龙骨瘦槎牙。”一本作“ 牙槎 ”。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宋 苏轼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诗:“空肠得酒芒角正,肝肺槎牙生竹石。”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府肺槎牙倩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务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怀不平。
(4).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形容语句不整饬。 宋 苏轼 《游三游洞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洪荒无传记,想像在 羲 媧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宋四家书》:“后见 冯定远 论 山谷 诗,以为 江 西粗俗槎枒之病,一入笔端,便九牛拔不出,必以 义山 、《西崑》诸体退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赵昌父诗集》:“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适之趣,故笔墨间亦时觉萧然尘外。惟根柢太浅,语多槎枒,时堕江湖、击壤两派。”
(5).指错杂不齐的山石树木等物。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然其路险絶,乱石当道,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宋 陆游 《舟过季家山小泊》诗:“健犊破荒耕犖确,幽禽除蠹啄槎牙。”
《國語辭典》:乔林(喬林)  拼音:qiáo lín
树木高大的森林。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唐。杨烱〈广溪峡〉诗:「乔林百尺偃,飞水千寻瀑。」
《漢語大詞典》:嘉木
美好的树木。 汉 张衡 《西京赋》:“嘉木树庭,芳草如积。”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于凝:“时孟夏,麦野韶润,缓轡而行,遥见道左,嘉木美荫,因就焉。” 明 刘基 《北岭将军庙碑》:“繚以垣墉,甃以瓦石,植以嘉木,丹堊辉映。”
分類:美好树木
《國語辭典》:芳林  拼音:fāng lín
称春树。《文选。张衡。东京赋》:「濯龙芳林,九谷入溪。」宋。张元干点降唇。画阁深围〉词:「画阁深围,暖红光里芳林影。」
《漢語大詞典》:芳林园(芳林園)
亦省称“ 芳林 ”。 1.园名。(1)建于 东汉 , 三国 魏 避 齐王 芳 讳,改名 华林园 。故址在今 河南 故 洛阳 城中。文选·张衡〈东京赋〉:“ 濯龙 芳林 ,九谷八溪。” 李善 注:“ 芳林 ,苑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黄初 四年﹞九月甲辰,行幸 许昌宫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是冬,甘露降 芳林园 。”(2) 宋太祖 潜邸之园。故址在今 河南 开封 城内东北。《清一统志·河南·开封府二》:“ 芳林园 在府城内东北, 宋太祖 潜邸时园也。即位后,号曰 潜龙 ,后改 奉真 。 天圣 七年,又改名 芳林 。”
(2).亦作“ 芳林苑 ”。 南朝 齐 旧宫名。故址在今 江苏省 江宁县 东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载怀 平圃 ,乃睠 芳林 。” 李善 注引十洲记:“ 芳林园 在 青溪 菰首桥 东, 齐高帝 旧宅。”南史·梁南平元襄王伟传:“ 齐 世 青溪宫 改为 芳林苑 。 天监 初,赐 伟 为第。”南齐书·武帝纪:“三月戊子,车驾幸 芳林园 禊宴。”
《國語辭典》:合围(合圍)  拼音:hé wéi
1.四面包围。《礼记。王制》:「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盖延》:「明日,宪大出兵合围,延等惧,遽出突走,因往攻郯。」
2.围猎。《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合围既罢,前驱擒得大角鹿一只,将付庖厨烹宰。」
3.合抱。指直径粗肥,约当双手合抱。唐。张九龄荔枝赋〉:「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
《國語辭典》:节目(節目)  拼音:jié mù
1.树木枝干交接而纹理缠结的地方。《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晋书。卷四五。列传。和峤》:「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2.泛指各种活动的项目。如:「晚会的节目即将登场,请来宾就座。」
《漢語大詞典》:寒翠
指常绿树木在寒天的翠色。 南朝 梁 范云 《园橘》诗:“芳条结寒翠,圆实变霜朱。” 唐 张仲素 《宫中乐》诗之五:“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宋 林逋 《山村冬暮》诗:“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
《漢語大詞典》:宝文(寶文)
(1).古代所谓预示祥瑞的文字。宋书·符瑞志上:“天乃洪鬱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 孔子 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 刘季 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宋史·乐志十五》:“宝文瑞命符皇运,緜远庆维新。”
(2).传说 蓬莱山 上的一种树木名。《骈字类编》卷七六引《谢氏诗源》:“ 茅君 于手巾内解茶叶……曰:‘此 蓬莱山 穆陀树叶,众仙食之以当饮,又有宝文之蕊,服之不饥。’ 谢幼贞 诗曰:‘摘宝文之初蕊,拾穆陀之坠叶。’”
《漢語大詞典》:宰木
坟墓上的树木。语出《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伯 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何休 注:“宰,冢也。” 宋 黄庭坚 《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 谢公 遂如此,宰木已三霜。” 明 李东阳 《锺御史同追挽诗》:“五夜 虞渊 终见日,百年宰木再回春。” 清 赵翼 《岳忠武墓》诗:“宰木苍苍向南拱,此是改葬 祁连 塚。”
《漢語大詞典》:寒芒
(1).使人感到清冷的光芒。常用以指星光月光等。 宋 苏轼 《牛口见月》诗:“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 清 陈维嵩 《贺新郎·丙辰中秋看月》词:“金虎寒芒犹未散,耿耿 吴 宫剑气,越显得翠奩如水。”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车行拂掠着万条枝影前进,偶尔掠过林木的缺处,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寒芒直射,扑入车窗。”
(2).使人胆寒的刀光。 明 愈国贤 《宝刀歌》:“一条明水掌内横,寒芒似积 阴山 雪。”
(3).喻指树木的嫩芽。 宋 苏轼 《王仲至侍郎见惠穉栝》诗:“谁知积雨后,寒芒晓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