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7,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臬极
模度
人情
公议
汗漫
一物
百步
过了
规矩
律吕
考绩
正字
考功
向上
天平
《漢語大詞典》:臬极(臬極)
准则;标准。 章炳麟 《“社会通铨”商兑》:“人之所志,固不当以成败为臬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言美术之目的者,为説至繁,而要以与人享乐为臬极。”
分類:准则标准
《漢語大詞典》:模度
标准。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右壁上挂绢画 魏昭王 像一帧(其像可以演 魏安釐王 者为模度),其前有铜壶一个插有桂花。”
分類:标准
《國語辭典》:人情  拼音:rén qíng
1.人的感情。如:「老年丧子,哀痛欲绝,这也是人情之常。」《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2.人的常情、世情。《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交情、情面。《西游记》第二五回:「他又是师父的故人,饶了他,也是师父的人情。」《红楼梦》第五五回:「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著太太不心疼的钱乐得做人情。」
4.人民的生活、情感意愿、风俗习尚等状况。唐。杜牧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三十年来王师攻击,利与不利,其所来由。」《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过几省,说了那些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5.礼物。《水浒传》第一四回:「他便送些人情与这都头,你却来讨了。」《通俗编。仪节》:「以礼物相遗曰送人情。」
6.交际往来。指婚丧庆吊等礼节应酬。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
《國語辭典》:公议(公議)  拼音:gōng yì
1.众人的评论、公断。《红楼梦》第六八回:「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2.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共利益为标准而评议,称为「公议」。
《國語辭典》:公义(公義)  拼音:gōng yì
公正的义理。如:「他好打不平,看到不合公义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國語辭典》:汗漫  拼音:hàn màn
1.漫无标准,浮泛不著边际。《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金史。卷一○七。高汝砺传》:「内外百官所司不同,比应诏言事者不啻千数,俱不达各司利害,汗漫陈说,莫能详尽。」
2.水大渺茫无际的样子。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董羽字仲翔,毗陵人。善画鱼龙海水。其汹涌澜翻,咫尺汗漫。」
《漢語大詞典》:汗漫游(汗漫遊)
世外之游。形容漫游之远。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復见 陶唐 理,甘为汗漫游。” 仇兆鳌 注引《淮南子》:“ 若士 谓 卢敖 曰:‘吾与汗漫游於九垓之外。’” 元 耶律楚材 《过云川和刘正叔韵》:“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 清 方文 《路灌沟喜遇谈长益话旧》诗:“闻尔京师去,真成汗漫游。” 清 钮琇 觚賸·神僧:“我将从师为汗漫游,师许之乎?” 叶玉森 《一岛》诗:“烟萝半壁能分我,请息诸天汗漫游。”
分類:世外漫游
《國語辭典》:一物  拼音:yī wù
1.一事或一事物。《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南朝梁。萧统 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2.一类。《周礼。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种。」
《国语辞典》:百步  拼音:bǎi bù
一百个脚步的距离。古人常用为射箭时射程的标准。如:「百步穿杨」。《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三国演义》第五六回:「操欲观武官比试弓箭,乃使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于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
《国语辞典》:过了(过了)  拼音:guò le
1.经过。《水浒传》第五回:「又赶了三二十里田地,过了一条板桥,远远地望见一簇红霞。」《儒林外史》第一回:「又过了六年,母亲老病卧床。」
2.考试及格或达到标准。如:「这科我过了。」
《國語辭典》:规矩(規矩)  拼音:guī jǔ
1.画圆画方的工具。唐。柳宗元〈梓人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断之器。」
2.法度、礼法。《红楼梦》第七回:「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
3.行为端正老实。如:「他向来规矩,做事靠得住。」
4.照例。《红楼梦》第三八回:「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5.调教。如:「我若不严格点,那能够规矩出个好学生?」
《國語辭典》:律吕(律呂)  拼音:lǜ lǚ
古时用来校正乐音的器具。以十二个竹管制成,依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管称「律」,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成偶数的六管称「吕」,包括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后遂以律吕为音律的统称。
《國語辭典》:考绩(考績)  拼音:kǎo jī
以一年为期,就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考评其成绩。如:「他在工作上杰出的表现,因此获得甲等考绩。」
《國語辭典》:正字  拼音:zhèng zì
1.矫正字的结构、笔画,使合乎书写规范。
2.正体字,即标准字形。
3.大陆地区指规范字。
4.指「正」字。因为笔画为五画,常借来计数。如:「他的得票数是五个正字,一共二十五票。」
5.职官名。北齐始置,唐代因之,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國語辭典》:考功  拼音:kǎo gōng
1.父亲的功业。《楚辞。屈原。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2.考核官吏的功绩。《书经。舜典》「三载考绩」句下唐。孔安国。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陈宜依古典,考功黜陟。」
3.职官名。考功司郎中的简称。属吏部,掌考察内外官吏之职。《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吏部为司列,主爵为司封,考功为司绩。」《儒林外史》第三○回:「又说到宗子相;杜慎卿道:『宗考功便是先君的同年。』」
《國語辭典》:向上  拼音:xiàng shàng
1.往上、朝上。如:「元旦升旗典礼中,大家朝著旗杆向上看,眼见国旗飘飘,心中都十分感动。」
2.上进、进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懒惰的,也只消天掉下前程,不须经商立业;败坏的,也只消天挣与家园,却不把人间向上的心都冷了?」
3.上层、高贵的。唐。白居易 池上閒吟诗二首之一:「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宋。陈著 卜算子。一自梦卢头词:「元是都门向上人,大用何嫌晚。」
4.前文或前言提及。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今日早朝下来,已与曹子建学士说知向上之事。」
《國語辭典》:天平  拼音:tiān píng
1.衡量较轻物品的器具。直柱上支著一横杆,杆的两端各悬挂一个小盘,一边放置物品,一边放置砝码。当两端呈平衡状态时,累计砝码重量,即可求得物重。
2.天无变异。《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各秉文而经武,故天平而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