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措置乖方  拼音:cuò zhì guāi fāng
乖方,不合条理。措置乖方指处置不合理。《清史稿。卷四二二。王茂荫传》:「其措置乖方,人言藉藉;而无敢为皇上言者,或虑无实据也。」
《国语辞典》:从何说起(从何说起)  拼音:cóng hé shuō qǐ
形容事情烦乱,很难理出条理。如:「事情发生得太快,太突然了,简直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到底是那一件事?这样茫无头绪的,叫我从何说起?」
分类:烦乱条理
《国语辞典》:没经纬(没经纬)  拼音:méi jīng wěi
没有条理。《红楼梦》第三二回:「他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我故此没叫他。」
分类:条理
《国语辞典》:没行款(没行款)  拼音:méi háng kuǎn
没有条理、不可信。《金瓶梅》第八八回:「老淫妇说没个行款儿!他卖守备家多少时?就有了半肚子孩子!」
《国语辞典》:系统化(系统化)  拼音:xì tǒng huà
将事物或观念整理成有秩序、有条理的状态。
《漢語大詞典》:笃序(篤序)
切实而有条理。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古之圣王,其於仁义也,申重而已。篤序无疆,谓之申鉴。”
分類:切实条理
《漢語大詞典》:脊伦(脊倫)
语出《诗·小雅·正月》:“有伦有脊。”谓言语、文章的条理。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四章:“凡大小政府议院之员,虽许慷慨陈词,抑扬透闢,而辞辑辞懌,皆有脊伦,言笑晏晏,皆有程度,而择善从之。”
《漢語大詞典》:耙梳
整理,使有条理。 郭沫若 《天地玄黄·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一个大脑表皮贴满了重重迭迭的招贴,实在是不大容易耙梳了。”
分類:整理条理
《國語辭典》:按部就班  拼音:àn bù jiù bān
原指巡查所辖的部属,归入所属的班列。语本《文选。陆机。文赋》:「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后引申指作文章时,依照文义、安排章节,并将确切的词句放在适当位置;亦可指做事依照一定的层次、条理。《歧路灯》第九九回:「我一发劳动小相公大笔,写个书名签儿,按部就班,以便观书者指名以求,售书者认签而给。」《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正用不著到那等地方去名外图利。」
《國語辭典》:颠颠倒倒(顛顛倒倒)  拼音:diān diān dǎo dǎo
1.形容事情不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话说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机最巧,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隋唐演义》第四二回:「人的事体,颠颠倒倒,离离合合,总难逆料,然惟平素在情义两字上,信得真,用得力,随处皆可感化人。」
2.形容人言行没有条理,不可相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此老奴颠颠倒倒,是个愚懵之人,其梦何足凭准!」
《國語辭典》:前言不答后语(前言不答後語)  拼音:qián yán bù dá hòu yǔ
言辞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红楼梦》第五四回:「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漢語大詞典》:前言不搭后语(前言不搭後語)
见“ 前言不答后语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七:“如果我不先做这一番功夫,仅仅怀着一腔杂乱的意思跑上台来,前言不搭后语,记起一句说一句,一会儿说这一层,一会儿说那一层,不将使诸位同学听得莫名其妙,因而疑心我或许在做白天的梦吗?”
分類:夏丏尊
《國語辭典》:手忙脚乱(手忙腳亂)  拼音:shǒu máng jiǎo luàn
形容做事慌乱,失了条理。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脚乱。」《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父子三人量画定了,动起斧锯,手忙脚乱直做到晚。」也作「脚忙手乱」。
《漢語大詞典》:手慌脚乱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也指“惊慌失措”
《國語辭典》:夹七夹八(夾七夾八)  拼音:jiá qī jiá bā
行动、言语缺乏条理,含糊混杂。《水浒传》第四三回:「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自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警世通言。卷三五。况太守断死孩儿》:「支助自吃了一回,夹七夹八说了些街坊上的閒话。」
《漢語大詞典》: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女外理生计,内训孤儿,井井有法。” 清 宋永岳 《志异续编·某邑令》:“料理家事,井井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