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条条(條條)
(1).谓有条理、有次序。尔雅·释训:“条条秩秩,智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其在人者,亦宜行而无留,若四时之条条然也。” 明 王廷相 慎言·五行:“独不见水中之鳞乎?曲港之瀆,其生条条尔。”
(2).畅达貌。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奉本:“其基壤之所加,润泽之所被,条条无疆。”
(3).犹言每一条。 宋 张先 《蝶恋花》词:“移得緑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清 陈维嵩 《师师令·汴京访李师师故巷》词:“含情试问旧倡楼,奈门巷,条条相似。”
(4).犹萧萧。形容风声。 清 尤侗 《瑶宫花史小传》:“但见残釭明灭,纸窗风声条条,若有弹指而泣者。”
(5).指各项事业的组织系统。与“块块”相对。 毛泽东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那个时候,也确是有些干涉过多,上面‘五多’,条条往下插,插得下面很乱。”
(6).指条文。《人民日报》1965.2.24:“一个革命战士,不能光看到职责规定的条条,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就要拚上命去干。”
《國語辭典》:赤条条(赤條條)  拼音:chì tiáo tiáo
1.赤裸著身体,一丝不挂。《水浒传》第五回:「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赤条条不著一丝,骑翻大王在床面前打。」《红楼梦》第七三回:「但上面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也作「赤裸裸」。
2.一无所有。《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刘知远输了三十贯钱,身畔赤条条地正似乌鸦中弹,游鱼失波。」《水浒传》第一五回:「却不晦气!若说哥哥不赢,我也输得赤条条地。」
3.挺直。《董西厢》卷五:「惊见张生,掉在床脚底,赤条条地,不能收拾身起,口鼻内悄然没气。」
《國語辭典》:条条大路通罗马(條條大路通羅馬)  拼音: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
(谚语)比喻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能将事情完成。如:「做事不要太钻牛角尖,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稍加变通,一定可以成功。」
《國語辭典》:条条框框(條條框框)  拼音:tiáo tiáo kuāng kuāng
大陆地区指具限制作用的规章制度或思想内涵等。
《高级汉语词典》:青条条
形容青而长
《國語辭典》:精赤条条(精赤條條)  拼音:jīng chì tiáo tiáo
全身赤裸,一丝不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弄的来身儿上精赤条条的,我去那堂子里把个澡洗。」《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看见他精赤条条,不像模样。」
分類:裸露
《漢語大詞典》:马条条(馬條條)
方言。小马。《陕北民歌选·信天游》:“骑马不骑马条条,交朋友不交猴小小。”
分類:方言小马
《漢語大詞典》:逐条
一条条;一条接一条。例如:逐条修改审定。
分類:逐条条条
《國語辭典》:辫子(辮子)  拼音:biàn zi
1.用线状物或头发编成的长条。《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头上戴了一顶新褐色毡帽,一个大辫子,漆黑漆黑拖在后边。」《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回称割掉辫子,将来革命容易些。」也称为「辫儿」。
2.把柄。如:「他虽然小心翼翼,但终让我抓到他的小辫子。」
《国语辞典》:银丝卷(银丝卷)  拼音:yín sī juǎn
一种由面粉制成的长条形食品。内层为一条条细长丝状的面粉条,外层再用面皮将其包捲住,蒸熟即成。如:「将银丝卷油炸是在餐厅常见的一种吃法。」
《漢語大詞典》:霓纠(霓糾)
像一条条彩虹纠集在一起。用以形容梁栋之多。 明 黄佐 《乾清宫赋》:“题鄂衝蓯以霞张,桷梀媕婀而霓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