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病杖
因受棍棒捶挞致伤。北史·魏汝南王悦传:“妃病杖牀蓐,疮尚未愈。”
分類:棍棒致伤
《漢語大詞典》:颤杖(顫杖)
小鼓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辕》:“对江山喫一斗苦松醪,小鼓儿颤杖轻敲,寸板儿软手频摇。”
分類:小鼓鼓槌
《骈字类编》:白杖
晋书卫瓘传伏见诏书为楚王所诳误非本同谋者皆弛遣如书之旨谓里舍人被驱逼赍白杖者耳
《國語辭典》:哀杖  拼音:āi zhàng
丧礼中,孝子因哀痛过深不能自持,须靠手杖扶持,这根手杖称为「哀杖」。
《分类字锦》:宝杖雕文(宝杖雕文)
蔡孚 打毬篇 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毬。
分类:杂技
《漢語大詞典》:倒杖策
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列子·说符:“ 白公胜 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淮南子·说山训》:“ 白公胜 之倒杖策也…… 儿説 之为 宋王 解闭结也,此皆微眇可以观论者。”韩非子·喻老:“ 白公胜 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鋭贯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
《國語辭典》:大杖则走(大杖則走)  拼音:dà zhàng zé zǒu
大杖,重杖。大杖则走语出《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烈怒,举杖击之。……烈骂曰:『死卒,父挝而走,孝乎?』钧曰:『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指为人子者,恐其父失手被打死而陷父于不义,只得逃走,此不可称之为不孝。
分類:杖责致伤
《漢語大詞典》:定光佛杖
即佛面竹。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卷十一:“佛面竹,长一二丈,粗及把,节甚疏,每节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以为杖。出 龙巖 及 永定 、 武平 等山。俗谓定光佛杖。”参见“ 佛面竹 ”。
《漢語大詞典》:佛面竹
竹的一种,为江南竹的变种。竹的斑纹仿佛人面,故名。又名龟纹竹。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卷十一:“佛面竹,长一二丈,粗及把,节甚疏,每节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以为杖。出 龙巖 及 永定 、 武平 等山。俗谓定光佛杖。”
《漢語大詞典》:镫杖(鐙杖)
亦作“ 鐙仗 ”。 即镫棒。宋史·仪卫志四:“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宋史·仪卫志六:“鐙仗,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鐙及饰,其末紫丝絛繫之。”元史·舆服志二:“次执鐙杖者六十人。”三才图会·器用六·镫仗:“鐙杖即鐙棒。 唐 李光弼 骑将以鐙杖毙 僕固瑒 卒七人,故製此。”参见“ 鐙棒 ”。
《漢語大詞典》:镫棒(鐙棒)
古代一种棒形武器,其一端饰马镫形铜制品。后用作仪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或执大斧者,胯剑者,执鋭牌者,持鐙棒者。”三才图会·仪制四·镫杖:“《宋朝会要》云:‘鐙棒,黑漆弩柄也。金铜为鐙状,饰其末,紫丝绦繫之。’ 元 制:朱漆竿上以金涂马鐙。今制为金龙首衔马鐙,贯於朱漆棒首,仍以金饰棒末。”
《漢語大詞典》:等长杖(等長杖)
宋 代募兵,按身高分等第,后以不同长度的木杖为度量标准,称为“等长杖”。又称等杖。宋史·兵志七:“初, 太祖 拣军中彊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谓之等长杖,委长吏、都监度人材取之。”
《漢語大詞典》:杵杖
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
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分类字锦》:持杖将车(持杖将车)
世说陈太邱诣荀朗陵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分类字锦》:赐灵寿杖(赐灵寿杖)
汉书孔光传光为太师固称疾辞位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道于帝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阙焉书曰无遗耇老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
分类:公孤
《國語辭典》:串杖  拼音:chuàn zhàng
衣著、打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你课牙比不得杜善甫,串杖却似郑元和。」《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且朱秉中日常在花柳丛中打交,深谙十要之术,那十要:……,九要串杖新鲜,十要一团和气。」
《漢語大詞典》:串仗
指衣着。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四串仗、五温和、六省傍、七博览、八歌唱、九枕席、十伴当。” 元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你课牙比不得 杜善甫 ,串仗却似 郑元和 。” 钱南扬 注:“串仗,指衣着。”亦作“ 串杖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在花柳丛中……要串杖新鲜。”
分類:衣着戏文
《漢語大詞典》:弃杖草(棄杖草)
中药淫羊藿的别名。谓老人服用此药,可以丢掉拐杖,故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淫羊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