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卖杖摇铃(卖杖摇铃)  拼音:mài zhàng yáo líng
在街上假装医生行医以骗人。《金瓶梅》第六一回:「此人东门外有名的赵捣鬼,专一在街上卖杖摇铃,哄过往之人。他那里晓得甚脉息病源。」
《国语辞典》:双头火杖(双头火杖)  拼音:shuāng tóu huǒ zhàng
比喻两件急事同时到来。《金瓶梅》第六五回:「不然双头火杖,都挤在一处,怎乱得过来?」
《国语辞典》:赶面杖吹火(赶面杖吹火)  拼音:gǎn miàn zhàng chuī huǒ
(歇后语)一窍不通。赶面杖是做面食用的实心木棒,没有孔窍,无法拿来吹火,通风助燃。比喻人外行或完全不了解状况。如:「你问我电脑,我是赶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你还是去找专家帮忙吧。」
《国语辞典》: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拼音:dà zhàng zé zǒu,xiǎo zhàng zé shòu
旧时子女受父母惩罚时的态度,此为孝顺的表现。参见「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条。《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昔虞舜事父,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国语辞典》: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剌(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剌)  拼音:mù sháo huǒ zhàng ér duǎn,qiáng rú shǒu bō là
(谚语)聊胜于无。《金瓶梅》第四五回:「自古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剌,爹好歹看我分上,留下这丫头罢。」
分类:谚语
《国语辞典》: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拼音: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
语本《孔子家语。卷四。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旧时认为子女受到父母惩罚时,轻打就忍受过去,重打就逃走,以免受伤而陷父母于不义,这是为人子女的孝顺态度。《隋唐演义》第九四回:「古人有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不过谓一家父子之间,教训督责,当父母盛怒之时,以大杖加来,或受重伤,反使父母懊悔不安,且贻父母以不慈之名,不若暂行逃避,所以说大杖则走。」也作「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小受大走」。
《国语辞典》:杖莫如信  拼音:zhàng mò rú xìn
杖,倚凭。杖莫如信指可依凭的莫过于守信。《左传。襄公八年》:「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
《国语辞典》:竹杖成龙(竹杖成龙)  拼音:zhú zhàng chéng lóng
汉费长房从壶公学仙,学成后,乘壶公所赠的竹杖离去,至家后将杖弃于葛陂中,竹杖竟化成青龙。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卷九。后用来比喻得道成仙。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蘋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也作「竹杖化龙」、「龙化葛陂」、「竹化龙」。
《国语辞典》:簳面杖(簳面杖)  拼音:gǎn miàn zhàng
擀面用的短木棒。《景德传灯录。卷二五。金陵报慈道场文遂导师》:「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簳面杖。』」
分类:擀面木棒
《国语辞典》:伯俞泣杖  拼音:bó yú qì zhàng
汉朝韩伯俞受母责打,由母亲打人时的力气感受到母亲体力衰弱而哭泣。见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后比喻孝顺。《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伯俞泣杖,因母之老。」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三折:「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你恰似伯俞泣杖。」
《国语辞典》:杖期夫  拼音:zhàng jī fū
妻入门后,曾服翁或姑或太翁太姑之丧,妻死,夫称「杖期夫」。
分类:入门
《国语辞典》:刀杖器械  拼音:dāo zhàng qì xiè
泛称古代兵器。《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国语辞典》:持刀动杖(持刀动杖)  拼音:chí dāo dòng zhàng
手持刀剑、舞动棍棒。形容动武滋事。《红楼梦》第三四回:「宝钗道:『谁闹了!你先持刀动杖的闹起来,倒说别人闹。』」
《国语辞典》:不杖期夫  拼音:bù zhàng jī fū
妻比夫之父母先亡,或妻未入门前,夫之父母或祖父母已死,妻未及服丧,妻死,夫称「不杖期夫」。
《国语辞典》:撇杖儿(撇杖儿)  拼音:piē zhàng ér
妇女用来装饰头发的簪子。《崇祯本金瓶梅》第五八回:「一回又取下他头上金鱼撇杖儿来瞧,因问:『你这样儿是那里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