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四环素(四環素)  拼音:sì huán sù
自放射菌科之一种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得的一种抗生素,为最常用的广效抗生素。
《国语辞典》:肉毒杆菌(肉毒杆菌)  拼音:ròu dú gǎn jùn
一种微生物。为滋生于腐败肉品上的厌氧杆菌。其所产生的剧毒素,会干扰神经、肌肉,导致肌肉僵直,严重时会引发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常因肉类食品保存不当引起。
《国语辞典》: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杆菌)  拼音:pò shāng fēng gǎn jùn
全名为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易形成内孢子,为厌氧菌,存在于土壤或肠胃道。感染到破伤风的原因,通常是由沾有此菌的物品(如金属锐器)对皮肤造成损伤(如切伤或穿刺伤),并同时将病原菌送至体内,较深的伤口会提供繁衍该细菌的厌氧性环境,从而激活细菌分泌出毒素,造成破伤风。临床上明显的症状为痉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天至3周内发生,可能需要数个月康复,约10%的感染者会死亡。患者在感染可经过适当的接种破伤风疫苗来预防。
《国语辞典》: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  拼音:shā mén shì gǎn jùn
一种病原菌。属格兰阴性肠道杆菌。由美国病理学家沙门及史密斯最早发现。原存于猪体中,可在动物肠道中生存,夏天常见的食物中毒引起之急性胃肠炎,多由此菌所引发。
《国语辞典》:保加利亚乳(保加利亚乳)  拼音:bǎo jiā lì yà rǔ
一种以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的酸乳。
《国语辞典》:巴斯德菌症  拼音:bā sī dé jùn zhèng
一种动物疾病。由巴斯德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内脏的出血性炎症或肺炎为特徵。
《国语辞典》: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拼音:shí èr zhǐ cháng kuì yáng
病名。因胃液分泌过多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通常发生于离幽门三公分以内的地方。症状为上腹部灼热、疼痛。治疗时饮食应少量多餐,并避免刺激性食物和烟酒。
《国语辞典》:固氮菌  拼音:gù dàn jùn
真细菌目,多属固氮菌科或根瘤菌科的好气性圆形短杆菌。生存于土壤中,或与植物共生,能吸收空气中游离的氮气,使变成对植物有益的氮化合物,在农业上颇为重要。
《国语辞典》:会厌炎(会厌炎)  拼音:huì yàn yán
病名。由B型嗜血杆菌性流行性感冒或链球菌造成的感染所引起。症状包括喉咙痛、会厌发炎,并呈现樱桃红色泽。可以抗生素治疗,必要时也可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术,避免病人窒息而死。
《国语辞典》:白痢  拼音:bái lì
1.中医上指大便中含白色或鼻涕样黏液的痢疾。
2.一种幼畜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白痢杆菌,患病的动物粪便很稀。
《国语辞典》:白喉疫苗  拼音:bái hóu yì miáo
预防白喉杆菌感染所使用的疫苗。
《国语辞典》:棒状杆菌(棒状杆菌)  拼音:bàng zhuàng gǎn jùn
一种微生物,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因其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棒状杆菌无芽孢,大多数菌株无动力。此类菌体广泛存在人体与动物的黏膜及皮肤上,在人体可致病者为白喉杆菌。
《国语辞典》:巴氏杆菌(巴氏杆菌)  拼音:bā shì gǎn jùn
真细菌目小杆菌科的一属,菌体小,好气性,卵圆形或杆状革兰氏阴性、发酵性的微小杆菌。寄生在哺乳类及鸟类中,肺与血液等均会发现,可引起败血症或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由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Pasteur)发现。
《国语辞典》:痲疯病(痲疯病)  拼音:má fēng bìng
由痲疯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为接触传染,潜伏期很长,常侵犯皮肤黏膜及末梢神经,引起浮肿、丧失知觉、脱色等症状。神经严重受损者,则会引起瘫痪,甚至造成手指、脚指向内弯曲。早期治疗,可防止肢体或其他机能性障碍。现在称为「汉生病」。如:「在过去痲疯病被误解为一种极为肮脏的病症,没人敢去接近患者。」
《国语辞典》:噬人菌  拼音:shì rén jùn
指可以引起肌肉和筋膜坏死的细菌。包括A型链球菌、嗜水性产气单胞杆菌、创伤弧菌、厌气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从伤口进入体内,感染后会组织红肿、发高烧,并有剧烈疼痛。如:「只要一有伤口就迅速澈底清洁消毒,就可避免噬人菌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