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指亲托故(指親托故)  拼音:zhǐ qīn tuō gù
假托为亲戚故旧,有攀权附势的意味。《孤本元明杂剧。渔樵闲话。第二折》:「指亲托故厮还,趋时附势故相干。」
《漢語大詞典》:鬻宠擅权(鬻寵擅權)
凭借宠幸以卖弄权势。韩非子·三守:“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國語辭典》:炙手可热(炙手可熱)  拼音:zhì shǒu kě rè
手一靠近就觉得很热。比喻地位尊贵,势燄炽盛。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明。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我夫人虽则贤慧,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
《漢語大詞典》:荫埶
同“廕埶”。
荫势。谓仗他人庇护而获得的权势。
《漢語大詞典》:荫势(蔭勢)
因受长辈荫庇而拥有权势。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二年:“ 梁皇后 恃姊兄荫势,恣极奢靡。”
《國語辭典》:倚草附木  拼音:yǐ cǎo fù mù
投靠。指依仗他人的权势地位。《水浒传》第九回:「大官人只因好习鎗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鎗棒教师。」《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市井无赖少年,多来倚草附木,献技呈能。」也作「依草附木」。
《漢語大詞典》:倚官挟势(倚官挾勢)
倚仗官府的权势。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从公道,依正理,怎做得倚官挟势。” 元 石君宝 《曲江池》第二折:“他正是倚官挟势的郎君。”《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陈州粜米记》:“打一棍时问一句,倚官挟势要欺人。”后亦作“ 倚官仗势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我也不会倚官仗势,背地里给人小鞋穿。”
《漢語大詞典》:至不济(至不濟)
表示从最低限度说。多指人的权势、能力。犹言最不行,最不中用。儒林外史第五回:“知县道:‘我至不济,到底是一县之主,他敢怎的我!’”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哼,等拿到他跟那 冯狗子 ,我要去报报仇!能打就打,能骂就骂,至不济也要对准了他们的脸啐几口,呸!呸!呸!”
《漢語大詞典》:逐名趋势(逐名趨勢)
追求名声和权势。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世俗之人,交不论志,逐名趋势,热来冷去,见过不改,视迷不救。”
《漢語大詞典》:粥权(粥權)
卖弄权势。《商君书·修权》:“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粥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 司马贞 索隐:“谓荐彼细微之人,言堪大用,则疑其挟诈而卖我之权也。”
《漢語大詞典》:执势(執勢)
谓掌握权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 韩非 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
分類:掌握权势
《國語辭典》:仗势欺人(仗勢欺人)  拼音:zhàng shì qī rén
凭著权势,欺侮压榨他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國語辭典》:招权纳贿(招權納賄)  拼音:zhāo quán nà huì
把持权柄,收受贿赂。《明史。卷一七一。杨善传》:「气势烜赫,招权纳贿,亨辈嫉而间之,以是渐疏外。」也作「招权纳赂」、「招权纳赇」。
《漢語大詞典》:威重令行
权势大,有令必行。红楼梦第十四回:“ 凤姐 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
分類:权势有令
《國語辭典》:威武不屈  拼音:wēi wǔ bù qū
面对权势压迫,亦坚贞不屈。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清。顾炎武〈答李紫澜书〉:「然后国家无杀士之名,草泽有容身之地,真所谓威武不屈。」
分類:权势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