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本无(本无)  拼音:běn wú
1.本来就没有。如:「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本无宗的简称。参见「本无宗」条。《肇论》:「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
3.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本性空寂。《肇论疏。卷上》:「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
4.法性。《肇论疏。卷上》:「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
《国语辞典》:将相本无种(将相本无种)  拼音:jiàng xiàng běn wú zhǒng
将帅、宰相等人物之出身,本非天生。《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卷九》:「予闻王侯、将相本无种,何独吏曹为有种乎?」
《国语辞典》: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拼音:jiàng xiàng běn wú zhǒng,nán ér dāng zì qiáng
将帅、宰相等人物之出身,本非天生,男子汉理当自立自强,成就一番功业。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五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自家姓朱名杰,见在充本府正名司吏,满街都叫我做朱外郎。」
《国语辞典》: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拼音: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谚语)形容节外生枝、自找麻烦而多此一举的做事态度。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松江之变》:「南村野史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卓哉斯言也。』」《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古人的话再不错,说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看起来,那庸人自扰,倒也自扰的有限。」
《国语辞典》:血本无归(血本无归)  拼音:xuè běn wú guī
辛苦积聚的资本全部亏损,无法收回。如:「为求迅速致富,他从事投机事业,没想到最后弄得血本无归。」
《国语辞典》:本无宗(本无宗)  拼音:běn wú zōng
魏晋般若学中的流派。对本无宗的内容及创立者一般认为有两派。一为道安所立,主张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颇能掌握般若空的涵义。一为竺法深所立,把「无」理解成形上的本体,为万有的根本。
《國語辭典》: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用。《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漢語大詞典》:空寂
(1).空虚寂寞。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余观 子耕 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清 姚鼐 《归舟》诗:“老翁万事投空寂,只写清诗处处留。”
(2).空洞枯寂。 宋 叶适 《存斋铭》:“性因物迷,心与事往;必谨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为,勿堕空寂;是故无存,执妄为得。”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3).幽静冷落。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殡宫饼》:“中夜空寂,不妨过我。” 老舍 《骆驼祥子》九:“就是脚下这座大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秦兆阳 《老羊工》:“在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边,有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跟他说说话儿啊!”
(4).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楞严经》卷五:“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刘长卿 《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二:“顾来日之渐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览佛氏空寂之音,而有当於心,遂委身而从事焉。”
(5).指佛法,佛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颇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长厌繁华,每欲投身於空寂。”
《國語辭典》:市虎  拼音:shì hǔ
1.比喻以无为有,惑人听闻的流言蜚语。参见「三人成虎」条。《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2.摩托车、汽车的俗称。因其在街道上疾驰时,易于伤人,故名。
《國語辭典》:幻灭(幻滅)  拼音:huàn miè
1.希望、梦想等因受现实的打击,如幻影般的消失。
2.佛教认为一切现象只如幻境,所以称现象的消失为「幻灭」。唐。郑颋 临刑诗:「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国语辞典》:乐经(乐经)  拼音:yuè jīng
书名。六经之一,相传亡于秦火,或谓本无其书。清。邵懿辰《礼经通论。论乐本无经》:「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
《漢語大詞典》:闲非(閒非)
亦作“间非”。 责怪。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 莽 当被詿上误朝之罪。”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三:“孝子之事亲也,既外竭其力,又内致其思,不使其亲有不义之名,不使其人有间非之言。”
亦作“间非”。 谓本无是非而兴起的是非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难道倒説不是来混争閒非不成?”《南曲谱·越调过曲·忆多娇》:“莫惹閒非来掛牵。”
《国语辞典》:凿浑沌(凿浑沌)  拼音:zuò hún dùn
浑沌本无五官,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报浑沌殷厚相待之德,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见《庄子。应帝王》。后比喻造物陶冶。「浑」文献异文作「混」。金。元好问〈陀罗峰〉诗二首之一:「凿开混沌露元气,散布兜罗弥梵天。」
《國語辭典》:借字  拼音:jiè zì
1.以同音字或近音字通用假借。参见「通假」条。
2.借贷财物的凭證,由出借人保存。也作「借据」、「借券」。
《漢語大詞典》:烦恼空(煩惱空)
佛教语。谓烦恼生于虚妄、执着,本无实体。 清 龚自珍 《五重证义》:“第一重,烦恼空也,众生性空也,依止《毗舍浮如来偈》,依止《圆觉·普眼品》,依止 南岳 《止观》,众文炳炳,为我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