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木版  拼音:mù bǎn
木制的印刷版,为一种旧式的刻版。
分類:木版
《國語辭典》:木板  拼音:mù bǎn
木制的板子。《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西游记》第九回:「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
《国语辞典》:木版印刷  拼音:mù bǎn yìn shuā
在木材上雕刻文字、图形、佛像、经典或纸币,制成模板的印刷方法,称为「木版印刷」。
《国语辞典》:桃花坞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  拼音:táo huā wù mù bǎn nián huà
中国江南一带著名的木版年画,以在江苏苏州桃花坞地方生产而得名。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明代发展为民间艺术流派,清雍正、乾隆年间发展至鼎盛,后因石印术兴起而逐渐没落,与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年画并称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桃花坞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享有「南桃北柳」美名。桃花坞年画兼用著色和彩色套版两种印刷方法,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表现欢乐气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兼具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
《国语辞典》:绵竹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  拼音:mián zhú mù bǎn nián huà
一种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产于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创于明末清初,以光绪年间为盛期。有门画、斗方和画条等种类。大都以木版印出轮廓线,再填色、开相而成造型质朴、粗犷,色彩鲜丽,销行及于西南、西北各省和其他地区。
《国语辞典》:佛山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  拼音:fó shān mù bǎn nián huà
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始于明永乐年间,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销行及于南洋各地。有原画、木印及木印工笔三种,大多是门画。线条刚劲、粗放、简练,用色多大红、橘红、黄、绿等,有地方特色。
《国语辞典》:木版画(木版画)  拼音:mù bǎn huà
以木板做为刻版印画的材料,刻成想像中的画面后,再经拓印于纸、布成画,称为「木版画」。也称为「木板画」、「木刻画」。
《漢語大詞典》:木版水印
我国传统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因用水墨和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故称。主要用以复制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 唐 宋 流行单色刷印,至 明 末发展为彩色套印,有如餖飣,故 明 人称为 餖版 。分钩描、刻版、刷印三道工序。现代版画家也运用这种技法创作版画。也称木刻水印。
《漢語大詞典》:木版图(木版圖)
木刻版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为 中国 所知道的 梅斐尔德 ,是一个新进的青年作家,他曾为 德 译本 斐格纳尔 的《猎俄皇记》刻过五幅木版图。”
《國語辭典》:杨柳青(楊柳青)  拼音:yáng liǔ qīng
1.城镇名。位于天津市西南。以生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一种民间曲调。五句二十八字,依曲调衬字可适当增减。第三句必须唱「杨柳青」,第四句必须唱「哎哎哟」。
《漢語大詞典》:桃花坞(桃花塢)
(1).地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以盛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地名。在 安徽省 和县 西四、五里。传为 唐 张籍 读书处。 明 冯惟敏 《粉蝶儿·五岳游囊杂咏》套曲:“ 罗汉岩 天长地久, 桃花坞 緑肥红瘦。”
《國語辭典》:祝版  拼音:zhù bǎn
上面写有祭祀时祝祷文字的木版或纸版。《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堂上安了祝版,香案傍树了麾,堂下树了庭燎,二门旁摆了盥盆、盥帨。」
《國語辭典》:木刻  拼音:mù kē
1.一种版画。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形,再用纸拓印。计有阴刻、阳刻或阴阳混合刻三种表现法。
2.木制的雕刻品。
《國語辭典》:木板  拼音:mù bǎn
木制的板子。《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西游记》第九回:「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
《漢語大詞典》:雄方
题诗的大木版。方,古代书写用的版。 五代 齐己 《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雄方垂朴略,后辈仰箴规。”
《國語辭典》:上梓  拼音:shàng zǐ
把文字雕刻在版上,即付印。
分類:木版文字
《國語辭典》:墨版  拼音:mò bǎn
一种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平面木板上,然后沾墨,印在纸上的雕版印刷。最早开始于唐末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