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廉节(廉節)
(1).清廉有节操。荀子·君道:“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
(2).指清廉的节操。史记·儒林列传:“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太宗 尝论前宰相,以 质 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为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山 左 汪灝 ,以侍读督学 山 右,屏絶竿牘,廉节著闻。”
《國語辭典》:打麦(打麥)  拼音:dǎ mài
1.小麦收割晒乾后,碾去外壳,称为「打麦」。
2.一种游戏。指小孩用手掌相拍打,作打麦声,嘴里唱著儿歌。《旧唐书。卷一五八。武元衡传》:「先是长安谣曰:『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
《國語辭典》:节人(節人)  拼音:jié rén
节制人的情欲和行动。《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序》:「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國語辭典》:过节(過節)  拼音:guò jié
1.度过节日。宋。陆游 辛酉冬至诗:「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2.在节日庆贺作乐。《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这日是五月初三,却好庄濯江家送了一担礼来与少卿过节。」
3.嫌隙纠纷。如:「他们之间有很深的过节,很难让他们抛弃恩怨,彼此合作。」
《漢語大詞典》:节事(節事)
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国语·越语下:“ 越王 句践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吴 , 范蠡 进諫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节,制也。”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越王 谓 范蠡 曰:‘以不听子故至於此,为之柰何?’ 蠡 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 司马贞 索隐:“言地能财成万物,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
《國語辭典》:廉士  拼音:lián shì
有操守、不苟求之士。《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
《國語辭典》:吟诵(吟誦)  拼音:yín sòng
吟咏歌诵。如:「吟诵诗词」。《隋书。卷五七。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唐。李白〈游泰山〉诗六首之四:「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漢語大詞典》:常节(常節)
(1).谓常有节制。大戴礼记·诰志:“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
(2).一定的时节。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3).一定的节度。 晋 陆机 《演连珠》:“动循定检,天有可察,应无常节,身或难照。” 宋 叶适 《黄端明谥简肃议》:“公儼然庄重,坐立有常处,不倾侧跛倚,语默有常节,不戏言苟笑。”
(4).固有的操节。《汉书·王莽传上》:“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周书·杨宽传:“太宰见爱以礼,人臣之交耳。今日之事,事君常节。”北史·王紘传:“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故臣不死。”
(5).正常的节律。 章炳麟 《辨诗》:“乐府或时无韵,是犹《周颂》诸篇,不应常节,盖其逗留曲折,非韵所持,固诗之特异也。”
《國語辭典》:介介  拼音:jiè jiè
1.分隔。《楚辞。刘向。九叹。惜贤》:「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2.心有所存,不能忘怀。《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聊斋志异。卷一。青凤》:「诚然,但使人不能无介介耳。」
3.孤高耿直,有节操。唐。韩愈 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法曹之终,诸子实幼,茕茕其哀,介介其守。」
4.拟声词。形容呼吸时喉咙所发出的声音。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五。宣城冤梦》:「夜中惊魇,叔呼之不应,撼之数十,但喉中介介作声。」
《漢語大詞典》:节侠(節俠)
有节操的侠士。史记·刺客列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虽不能千金酬节侠,我也曾四海结英豪。” 清 顾炎武 《赠路光禄太平》诗:“节侠多 燕 赵 ,交亲即弟兄。”
《漢語大詞典》:俭节(儉節)
(1).节约,节省。墨子·辞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书·食货志:“ 文帝 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宋 叶适 《吕君墓志铭》:“徒以俭节勤力,能使田桑不失利而已。” 明 李东阳 《贺感楼先生妻王氏墓志铭》:“銖存两积,积且富,益俭节如贫时。”
(2).廉洁忠贞有节操。史记·李斯列传:“且夫俭节仁义之人立於朝,则荒肆之乐輟矣。” 汉 蔡邕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孤 顥 俭节,用免咎悔。”后汉书·赵咨传:“ 咨 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漢語大詞典》:感概
亦作“感槩”。
(1).谓情感愤激而有节概。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 彦国 感概请奉使,誓将摧折其锋鋩。”
(2).感触;感叹。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漢語大詞典》:节适(節適)
谓有节制而适度。晏子春秋·问上二六:“百官节适,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民勿使烦乱。” 张纯一 校注:“节适,官无冗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是以当食不知辛酸节适,洗沐盥漱,动逾岁时。”
《漢語大詞典》:凄锵(凄鏘)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梁 沈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凄,一本作“ 凄 ”。 唐 权德舆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书所怀》诗:“彪炳覩奇采,凄鏘闻雅音。” 前蜀 韦庄 《村笛》诗:“《簫韶》九奏韵凄鏘,曲度虽高调不伤。”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之一》:“如洞簫长笛各有窍,一一按律调之,其凄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廻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南朝 梁 沈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之什》诗:“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漫凄鏘。”
《漢語大詞典》:忠概
亦作“忠槩”。 谓忠贞有节概。南史·刘善明传:“与 崔祖思 友善, 祖思 出为 青 冀 二州, 善明 遗书敍旧,因相勗以忠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