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8,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智效
智短
智度
智通
智昏
心智
智烛
竭智
悲智
智数
智计
言智
饰智
深智
智水
《漢語大詞典》:智效
亦作“ 智效 ”。 智能足以担当;以智能效力。语出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虽智効一官,功覆一簣,亦才力之所会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徒愧微冥,终谢智效。”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恪居官次,智效惟穆。” 李善 注:“庄子曰:‘智效一官。’”效,一本作“ 効 ”。
《國語辭典》:智短  拼音:zhì duǎn
见识浅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也是我一时智短,将他赚到荒村。」
《漢語大詞典》:智度
(1).谓明智而有器量。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一》:“﹝ 高祖 ﹞宽仁爱人,有大智度。”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 赵普 为书记。”
(2).佛教语。梵语的意译。意为“大智慧到彼岸”。《维摩经·佛国品》:“善於智度,通达方便。”
《漢語大詞典》:智通
明智通达;智慧无碍。吕氏春秋·审分:“夫説以智通,而实以过悗。”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漢語大詞典》:智昏
亦作“ 智惛 ”。 神智迷乱;胡涂。《淮南子·齐俗训》:“水击则波兴,气乱则智昏。”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幽明诡性,令智惛兮。” 唐 皎然 《禅诗》:“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
《國語辭典》:心智  拼音:xīn zhì
心思智能。如:「心智成熟的人,比较能以理性的态度待人处事。」《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
《漢語大詞典》:智烛(智燭)
谓智慧能明察一切,如烛照物。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 李轨 注:“智如灯烛,可以照察。” 唐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诗:“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参同契》卷下“孔窍其门,智者审思,以意参焉” 元 陈致虚 注:“孔窍者,包括玄妙之深,实大海之梯航,为昏衢之智烛。”
《漢語大詞典》:竭智
竭尽智慧。战国策·赵策四:“臣虽尽力竭智,死不復见於王矣。”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夫竭智附贤者,必建仁策;索人求士者,必树伯迹。” 邹韬奋 《经历》五一:“竭智尽力,求得这种最大的贡献。”
分類:竭尽智慧
《國語辭典》:悲智  拼音:bēi zhì
慈悲与智慧,为佛菩萨所具有的双德。《法苑珠林》卷四八:「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
《漢語大詞典》:智数(智數)
谋术;心计。后汉书·臧洪传:“ 臧洪 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於 超 矣。”北史·恩幸传·徐纥:“ 紇 机辩有智数,当公断决,终日不以为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二:“近有一士人,自言久游太学,论及 韶 行事,亦以此为智数过人,而不以罔上陷老成罪。”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二章:“ 彭大 勇悍有胆略,有智数,敢作敢为,和 郭子兴 气味相投。”
分類:心计
《漢語大詞典》:智计(智計)
计谋;智谋。后汉书·荀彧传:“ 袁绍 地广兵彊, 田丰 、 许攸 智计之士为其谋。”晋书·陶侃传:“诸军即欲决战, 侃 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明史·李善长传:“﹝ 善长 ﹞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痛史》第三回:“ 文炳 从小就有许多小智计,此时拜了行军参谋。”
分類:计谋智谋
《漢語大詞典》:言智
言语的才智。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兗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 处宗 因此言巧大进。” 唐 李涉 《寄河阳从事杨潜》诗:“ 秦中 豪宠争出羣,巧将言智宽明君。”
分類:才智
《國語辭典》:饰智(飾智)  拼音:shì zhì
弄巧、耍小聪明。《淮南子。本经》:「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史记。卷一二○。汲黯传》:「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
《分类字锦》:深智
书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孔传舜有深智文明温恭之德信充塞上下
分类:
《漢語大詞典》:智水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谓智者达于物理,周流不滞,故乐水。“智水”为对水的一种美称。 唐 陈陶 《种兰》诗:“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2).灌顶之水。谓佛教密宗弟子入门时,本师用以灌洒头顶,以明诸佛护念的净水。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八。亦泛指智慧。智慧能除无明火与热恼,故称“智水”。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永沐智水,长照慧日。”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抽紫玉於禪山,朗玄珠於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