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清浑(清渾)
(1).清澈和浑浊。 唐 喻凫 《即事》诗:“连山互苍翠,二水各清浑。” 宋 张先 《南乡子·中秋不见月》词:“潮上水清浑,棹影轻於水底云。”
(2).是非;好坏。 唐 元稹 《赛神》诗:“主人且倾听,再为諭清浑。”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请小二哥休心困,覰两条腿辨清浑。”
《漢語大詞典》:说是非(説是非)
(1).指评说事理的是非。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这廝得道夸经纪,学相呵説是非。”
(2).搬弄口舌。《金瓶梅词话》第三回:“ 王婆 道:‘不是老身説是非,大官人宅上有许多,那里讨得一箇似娘子的。’”
《漢語大詞典》:违非(違非)
(1).是非。违,通“ 韙 ”。管子·水地:“水者万物之準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按‘违非’二字对文,‘违’读为‘韙’。 隐 十一年左传:‘犯五不韙。’ 杜 注曰:‘韙,是也。’然则‘违非’犹言‘是非’。”
(2).悖逆。《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如已后似前违非,不绍家业。赴官告实,即便听离。”
分類:是非悖逆
《國語辭典》:横枝儿(橫枝兒)  拼音:héng zhī ér
1.旁出的枝条。比喻不相干的外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诸僧众各逃生,众家眷谁瞅问,这生不相识横枝儿著紧。」
2.比喻无缘无故。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驴背上偏潇洒!著什么紧横枝儿救拔。」
《國語辭典》:是非  拼音:shì fēi
1.事理的对与错。《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泛称口舌的争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替他免了一场是非,成全了功名。」《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知道不过是家下婆子们,又不知搬什么是非。」
《國語辭典》:议论(議論)  拼音:yì lùn
1.批评讨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许多人围著他,撑著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
2.见解、说法。唐。韩愈 荐樊宗师状:「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可以备顾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华甫昨日听了他一番议论,把那住夜的念头早打退了许多。」
《漢語大詞典》:老眼
(1).老年人的眼睛。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老眼见花时,惜花心未衰。” 茅盾 《子夜》十六:“这老太婆疲倦得再也不能动了。可是她并没睡着,她睁大了血红的老眼,虚空地看着。”
(2).老年人的眼力。指视力所及,亦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唐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诗:“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所谓文有定评了,可见我这双老眼还不盲。”
《漢語大詞典》:两行(兩行)
(1). 庄子 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郭象 注:“任天下之是非。”
(2).两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 唐 陆德明 题注:“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
(3).两者一起施行、实行。新唐书·吕諲传:“始在 河西 ,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
《漢語大詞典》:论议(論議)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國語辭典》:青黄(青黃)  拼音:qīng huáng
1.四时之乐。《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灵安留,吟青黄。」唐。颜师古。注:「青黄,谓四时之乐也。」
2.绿色的新秧与黄熟的旧谷。宋。范成大 晚步东郊诗:「水墨依林寺,青黄负郭田。」
3.青色与黄色。比喻人的贤奸。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出:「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
《國語辭典》:黑白  拼音:hēi bái
1.黑色和白色。如:「这衣服的颜色是黑白两色。」《野叟曝言》第五九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渊,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矣!」
2.正反相对。多用于比喻善恶、是非、正邪、清浊等。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搆四十六韵〉:「辨疑分黑白,举直抵朋徒。」《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考试官私通关节、贿赂徇私、黑白混淆,使不才倖幸、才士屈抑的,此皆吾术所必诛者也!」
《國語辭典》:奸雄  拼音:jiān xióng
有才智而狡诈欺世的人。《三国演义》第一回:「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也作「奸雄」。
《國語辭典》:奸雄(姦雄)  拼音:jiān xióng
有才智而狡诈欺世的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君明闇于奸雄,君惠闭于群孽。」也作「奸雄」。
《國語辭典》:奏议(奏議)  拼音:zòu yì
1.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并条列其是非,称为「奏议」。唐。韩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2.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也称为「奏章」、「奏疏」。
《國語辭典》:疑似  拼音:yí sì
似是似非之间。唐。崔颢〈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宋。苏轼〈上皇帝书〉:「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
《國語辭典》:白黑  拼音:bái hēi
1.白色和黑色。《淮南子。脩务》:「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2.比喻是非、清浊、善恶。《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