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闹香(鬧香)
闷香。一种熏人能使之昏迷的香。红楼梦第八一回:“把他家中一抄,抄出好些泥塑的煞神,几匣子闹香。”
分類:昏迷
《國語辭典》:晕倒(暈倒)  拼音:yūn dǎo
昏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不想二十六日,忽然晕倒不醒,为此星夜赶来报知。」《红楼梦》第九七回:「话说黛玉到潇湘馆门口,紫鹃说了一句话,更动了心,一时吐血出来,几乎晕倒。」
《漢語大詞典》:汗邪
谓人高烧出汗,神智昏迷,语言错乱的现象。俗谓中邪。多用来骂人头脑不清,胡言乱语。《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汗邪的油嘴!他可可看人家老婆的脚?”《醒世姻缘传》第八七回:“你就快别要汗邪,离门离户的快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俺 阮大鋮 也是读破万卷之人,什么忠佞贤奸,不能辨别?彼时既无失心之疯,又非汗邪之病,怎的主意一错,竟做了一个 魏 党?”
《國語辭典》:迷药(迷藥)  拼音:mí yào
使用后引起麻醉或昏睡的药物,如第三级毒品FM2。如:「这犯人的手法,就是将迷药下在被害人的饮料中。」
《漢語大詞典》:沕滑
(1).昏迷不清。 唐 卢照邻 《释病文》:“鬱弗沕滑兮中瞀乱,蟠薄烦冤兮长愤惋。”
(2).微茫貌。 清 黄景仁 《夹石》诗:“山腴发嬋娟,水媚荡沕滑。”
《漢語大詞典》:郁冒(鬱冒)
(1).郁闷。后汉书·朱穆传:“今年九月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
(2).中医指头晕目眩或昏迷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痛、鬱冒不知人。”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难。” 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卷下:“鬱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復鬱之,则头眩而目瞀也。” 金 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郁冒:“伤寒鬱冒,何以明之?鬱为鬱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至夜,母子俱病,鬱冒不食。”冒,一本作“ 闷 ”。
《漢語大詞典》:缓醒(緩醒)
犹苏醒。昏迷后又醒过来。 老舍 《赶集·柳家大院》:“他进来了,掐她的人中,用草纸熏;其实他知道她已缓醒过来,故意的惩治她。”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赶她经过注射强心剂,忽忽悠悠缓醒过来,她正躺在医务所里,眼上包着纱布,凡是伤处都绑好了。”
分類:苏醒昏迷
《漢語大詞典》:耽昏
谓沉湎昏迷。北史·伊娄谦传:“沉溺倡优,耽昏麴糵。”
分類:沉湎昏迷
《国语辞典》:吗啡中毒(吗啡中毒)  拼音:mǎ fēi zhòng dú
因使用吗啡而产生不良的效应,徵状包括昏迷、瞳孔缩小、呼吸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严重者可以致命。最常见的原因是使用过量。
《国语辞典》:氟化物中毒  拼音:fú huà wù zhòng dú
因过量氟化物所引起的中毒症。其症状包括呕吐、腹泻、流涎、呼吸急促、昏迷等。
《国语辞典》:不醒人事  拼音:bù xǐng rén shì
昏迷而失去知觉。《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不想痰病大发,登时中了脏,已不醒人事了。」也作「不省人事」。
《国语辞典》:不知人事  拼音:bù zhī rén shì
昏迷毫无知觉。《红楼梦》第九八回:「宝钗听了这话,便又说道:『实告诉你说罢,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
《国语辞典》:瓦斯枪(瓦斯枪)  拼音:wǎ sī qiāng
一种适用于远近距离射击的枪。所射出的瓦斯可使人昏迷、咳嗽、打喷嚏或流泪不止而失去抵抗能力。一般用以驱散群众、逮捕匪徒或镇压暴动等。
《漢語大詞典》:顿昧(頓昧)
困顿昏迷貌。北齐书·陆卬传:“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篤,顿昧伏枕。”
分類:困顿昏迷
《漢語大詞典》:昏谵(昏譫)
昏迷说胡话。 茅盾 《一个女性》七:“ 琼华 从上午起就有些昏谵。”
分類:昏迷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