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迷人  拼音:mí rén
1.使人迷惑而失去本性。《红楼梦》第五回:「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弟兄之幸矣。」
2.深具诱惑力的。如:「他的风采十分迷人。」
《漢語大詞典》:冥然
(1).恍惚不可捉摸貌。《淮南子·道应训》:“冥然忽然,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
(2).玄默貌。 晋 殷仲堪 《天圣论》:“天者为万物之根本,冥然而不言,百姓生而不用其功,万物成而不疲其劳。” 唐 白居易 《题赠定光上人》诗:“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明 李贽 《答耿司寇》:“ 柳老 平生正坐,冥然寂然,不以介怀,故不长进。”
(3).昏迷貌。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凌华》:“命酒与对酌别,饮数盃,冥然无所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货郎:“ 二 冥然而僵。既晓,第主出,见人死门外,大骇。”
(4).愚昧无知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最古之民,冥然罔觉,偏隅为固,八风不通。”
(5).犹盲然。 元 何中 《送喻秀才序》:“冥然而趋,不知其九折之坂与其四达之衢歟。”
《國語辭典》:苏醒(甦醒)  拼音:sū xǐng
从昏迷中醒过来。《西游记》第三九回:「教那多官苏醒回来拜君,方知是真实皇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直等兵快人众来救,方才苏醒。」
《國語辭典》:苏醒(蘇醒)  拼音:sū xǐng
从昏迷中醒过来或从萎绝中恢复生机。宋。牟巘 春雪诗:「但喜畦蔬得苏醒,从今小摘有馀欢。」
《國語辭典》:攻心  拼音:gōng xīn
1.用心理战术征服敌方。如以德化、智略服敌,或以散播谣言瓦解对方军心等。《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血气循环在同时一起冲到心脏。一般用来比喻情绪极为激动或病状严重。《红楼梦》第七四回:「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
《漢語大詞典》:迷香
(1).指迷香洞。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以余所见 王月 诸姬,并著迷香、神鸡之胜。” 清 黄式权 《淞南梦影录》卷二:“迷香终日醉昏昏,团得新衣尽縐痕;犹自津津向人説,昨宵光景最销魂。” 胡祥翰 《上海小志·妓寮》:“西妓院,昔时多在二 洋泾桥 一带,华人之能操西语者,亦可洞入迷香。”
(2).可使人昏迷的香。《孽海花》第四回:“香囊一扣,佩之胸当,可以醒迷。不择迷药或迷香,此皆禁中方也。”
分類:昏迷
《國語辭典》:清醒  拼音:qīng xǐng
1.清楚、明白。如:「早晨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孽海花》第二四回:「彩云!你听老爷尽说胡话,我又搅不清你们那些故事儿,还是你来对答两句,倒怕要清醒些哩!」
2.从昏迷状态中醒来。《聊斋志异。卷五。花姑子》:「略开眸,则花姑子立床下,不觉神气清醒。」《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悄问奶子道:『姐儿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
《漢語大詞典》:迷昏
(1).昏迷,神志不清。《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原来 刘璞 病得身子虚弱,被鼓乐一震,故此迷昏。” 萧红 《生死场》十四:“ 金枝 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的迷昏。”
(2).受诱惑致使昏聩糊涂。 茅盾 《子夜》一:“您准是给那只烂污货迷昏了啦!” 钱锺书 《围城》四:“他给女人迷昏了头,全没良心。”
《國語辭典》:烘烘  拼音:hōng hōng
1.温暖的样子。如:「这屋里怎么这样热烘烘的。」
2.炽盛的样子。《水浒传》第九二回:「少顷,草场内烘烘火起,烈焰冲天。」
3.喧哗吵杂。如:「只见会场里一片闹烘烘的。」《西游记》第九三回:「当夜睡还未久,即听鸡鸣。那前边行商烘烘皆起,引灯造饭。」
《漢語大詞典》:解醒
解除昏迷状态,使之清醒。 清 蒲松龄 《雪夜同翟晴霞许圣瑞及儿孙小饮》诗:“合醉勿须辞飞觥,更有团茶能解醒。” 刘操南 茅赛云 《武松演义》第九回:“ 武松 道:‘嫂嫂,与我同来的两人,相烦用药解醒,邀他们出来。’”
《國語辭典》:醒觉(醒覺)  拼音:xǐng jué
觉悟。《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今见桑公所上表疏,如醉梦中忽然醒觉。」
《國語辭典》:醒悟  拼音:xǐng wù
觉醒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红楼梦》第一六回:「彼时赵嬷嬷已听呆了话,平儿忙笑推他,他才醒悟过来。」
《漢語大詞典》:乱命(亂命)
(1).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后指人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为“乱命”。 唐 赵璘 因话录·宫:“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况能禀乱命而不改者,此则尤可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是真吾弟之乱命矣,其将谓我人头畜鸣者耶!”
(2).悖谬的命令。《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一回:“ 老袁 欺人太甚,既召他进京,又令他南返,不但失信 芝祥 ,并且失信 直人 ,这等乱命,我尚可副署么?”
《国语辞典》:迷倒  拼音:mí dǎo
1.使人陷入昏迷。如:「用药将人迷倒。」
2.因喜爱而失去自主。如:「她的气质、风采不知道迷倒多少男孩子。」
《國語辭典》:发昏(發昏)  拼音:fā hūn
1.昏迷。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这一会觉昏沉上来,你扶著我者。(正末发昏科)。」
2.糊涂、神智不清。《红楼梦》第三五回:「难道昨儿晚上你说的那话就应该的不成!当真是你发昏了。」《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你们真是发昏了!你们打算讹我来,你们可是瞎了眼了。」
《漢語大詞典》:冒家
昏迷的病人。《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復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出汗自愈。”注:“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
分類:昏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