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画幡(畫幡)
亦作“ 画旛 ”。 有画饰的长方而下垂的旗子。史记·封禅书:“其秋,为伐 南越 ,告祷 太一 。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 明 袁宏道 《侵晓见闺人礼忏》诗:“残月微微散晓星,牕风吹动画旛铃。”
《國語辭典》:门旗(門旗)  拼音:mén qí
军队阵门的大旗。泛指阵门。《水浒传》第五四回:「门旗开处,也有二三十个军官,簇拥著高唐州知府高廉出在阵前,立马于门旗下。」《秦并六国平话》卷上:「须臾,门旗下撞出蒙毅,肩担大杆刀出阵。」
《國語辭典》:引魂幡(引魂旛)  拼音:yǐn hún fān
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的旗子。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将这引魂幡执定在手中摇,我将这骨殖匣轻轻的自背著。」《西游记》第一一回:「那太尉执一首引魂幡,在前引路。」
《漢語大詞典》:皂幡
黑色旗子。宋史·礼志五:“又设皂幡,刎鹅颈血置槃中,杨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
分類:黑色旗子
《漢語大詞典》:画旒(畫旒)
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北齐 萧悫 《上之回》诗:“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
《漢語大詞典》:内大臣
(1). 唐 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按 唐 制,两枢密使、左右中尉称内大臣。”
(2). 清 制,选 满洲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漢語大詞典》:手旗
用于打旗语的小旗子。例如:挥动手旗。
分類:旗子
《漢語大詞典》:旌捷旗
告捷的旗子。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正是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
分類:告捷旗子
《国语辞典》:帅字旗(帅字旗)  拼音:shuài zì qí
旧时统兵大员的旗子,中作帅字。也称为「帅旗」。
《漢語大詞典》:羽旄之美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这里指君王的仪仗。美,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如:百姓闻王车马之声,见羽旄之美。——《孟子·梁惠王下
《漢語大詞典》:阴魂幡(陰魂幡)
招魂的旗子。 杨朔 《中国人民的脚步声·望南山》:“天大黑了,屋里点着盏胡麻油灯,昏沉沉的,灯后设着个木头牌位,供着碗白水。 许老用 和 赵璧 媳妇不知从哪弄到几张旧纸,正在灯里糊阴魂幡。”
分類:招魂旗子
《漢語大詞典》:咒幡儿(呪旛兒)
亦作“咒旛儿”。 旧时祛邪除害的仪式中所用的一种旗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还分明説与,起箇三丈高咒旛儿。” 徐朔方 等校注:“咒旛儿,长条形的一种旗子,禳解时用。”
《漢語大詞典》:招风旗(招風旗)
置于竿上用以观察风量、风向的旗子。 明 姜南 《墨畬钱鎛·相风竿》:“江河閒大小官民舟,或於檣上,或於尾后舵楼上立一小竿,竿上揭小旗,以占每日风色,谓之招风旗。”
《国语辞典》:顺风扯旗(顺风扯旗)  拼音:shùn fēng chě qí
顺著风向扯开旗子。比喻趁著有利的时机方便作为。
《国语辞典》:令字旗  拼音:lìng zì qí
旧时军中主将发布命令的旗子。《三国演义》第五六回:「只见一人打著令字旗,于马前报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轿后又是一斑儿六面牌儿马,六面令字旗,紧紧围护,以听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