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芊绵(芊綿)  拼音:qiān mián
草木繁衍、茂盛的样子。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孤岸竦秀,长洲芊绵。」也作「千眠」、「阡眠」、「芊眠」。
《漢語大詞典》:炳炳
(1).光彩照耀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宛宛黄龙,兴德而升,采色玄耀,炳炳辉煌。”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共会於 国忠 宅,将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观者如堵。”《说岳全传》第六回:“五星炳炳聚奎边,多士昂昂气象鲜。”
(2).昭明貌。 唐 孙樵 《寓汴州观察判官书》:“执事三从事 卢公 ,其所以佐 卢公 使炳炳不磨於世者, 襄阳 南渡之民,皆能道之。” 宋 陈亮 《祭宗式之文》:“我脱囚繫,理亦炳炳。” 清 龚自珍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再告下车者曰:是百战百克而无炳炳於时者。”
(3).指文采鲜明。 唐 张说 《处士元公碣铭》:“嗟我处士,炳炳其文。” 明 宋濂 《国朝名臣序颂·窦文正公默》:“有卓 竇公 ,誾誾而驯,雍雍而惇,炳炳而文。”
《國語辭典》:涣然(渙然)  拼音:huàn rán
1.离散的样子。《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事小敌脆,则媮可用也;事钜敌坚,则涣然离矣。」
2.形容疑虑、积郁等消除。唐。李翱 祭中书韦相公文:「飘沦八年,颠白成翁。幽蛰忽发,涣然启蒙。」
3.有文采的样子。三国魏。阮籍〈通易论〉:「顺而应人,涣然成章。」
4.出汗的样子。《文选。魏。嵇康。养生论》:「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5.更新的样子。《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德音涣然,与之更始。」
《漢語大詞典》:摛文
铺陈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八音摛文,树辞为体。” 宋 陆游 《老病追感壮岁读书之乐作短歌》:“探义剧攻玉,摛文笑雕龙。” 明 何景明 《六子诗》:“摛文固无匹,投义罕比肩。”
《漢語大詞典》:雕甍(彫甍)
雕镂文采的殿亭屋脊。 唐 虞世南 《怨歌行》:“紫殿秋风冷,彫甍白日沉。”
《漢語大詞典》:垂文
(1).留下文章。《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遭纷逢凶蹇离尤兮,垂文扬采遗将来兮。” 王逸 注:“将垂典雅之文,扬美藻之采,以遗将来贤君,使知己志也。”
(2).指留传下来的文字。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序〉:“思 衞 鼎之垂文,想 晋 钟之遗则。” 吕延济 注:“ 衞 大夫 孔悝 有大功,铭之於鼎。垂文则铭之字也。” 宋 叶适 《除华文阁侍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谢皇太子笺》:“ 涇 舟咏雅,犹存飞跃之餘; 舜 阁垂文,復纪賡歌之盛。”
(3).焕发文采。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
(4).谓饰以文采。文选·嵇康〈琴赋〉:“华绘彫琢,布藻垂文。” 张铣 注:“皆谓文采饰也。”
《漢語大詞典》:华毂(華轂)
饰有文采的车毂。常用以指华美的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令 范阳 令乘朱轮华轂,使驱驰 燕 赵 郊。”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鲜车騖华轂,汗马跃银鞍。” 宋 王安石 《诉衷情·和俞秀老鹤》词之二:“追思往昔如梦,华轂也曾丹。”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堂中綺襦集,门前华轂驰。”
《國語辭典》:心声(心聲)  拼音:xīn shēng
发自心中的言语。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金。元好问 论诗诗三○首之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亦泛指内心的意见、想法。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人共同的心声。」
《漢語大詞典》:繁文
(1).富有文采。礼记·乐记:“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孔颖达 疏:“言君若道德嘽和疏易,则乐音多文采而节奏简畧,则下民所以安乐也。”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观见其文,奇伟俶儻,可谓得论也。由此言之,繁文之人,人之杰也。”
(2).繁琐复杂的文辞。《韩诗外传》卷六:“繁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李珪之》:“吏道勤不息,繁文长自拥。”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孔子 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 吴晗 《反对繁文》:“他把犯有空而长罪状的文件叫做繁文。”
(3).繁琐的礼仪。《淮南子·道应训》:“繁文滋礼,以弇其质。”明史·骆问礼传:“面奏之仪,宜略去繁文,务求实用,俾诸臣入而敷奏,退而治事,无或两妨。”
《國語辭典》:设色(設色)  拼音:shè sè
用颜料渲染,形成各种美丽的色彩。《周礼。冬官考工记》:「设色之工,画缋钟筐㡛。」
《漢語大詞典》:五章
(1).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杜预 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泛指五采。 唐 李白 《古风》诗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綵珍。”
(3).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尉缭子·经卒令:“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4).指 孔子 所作刺时的乐章。史记·乐书:“自 仲尼 不能与 齐 优遂容於 鲁 ,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刺时,犹莫之化。” 司马贞 索隐:“按家语所云 孔子 嗤 季桓子 ,作歌引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謁,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是五章之刺也。”
(5).指五言诗。 唐 李白 《劳劳亭歌》:“昔闻 牛渚 吟五章,今来何谢 袁 家郎。”
(6).指诏书。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丹物:“五章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参见“ 五色詔 ”。
《漢語大詞典》:五色诏(五色詔)
晋 陆翙 邺中记:“ 石季龙 与皇后在观上,为詔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詔,侍人放数百丈緋绳,轆轤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詔。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詔”指诏书。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詔,珮声归向凤池头。”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朝罢须裁五色詔,肯将衰朽惜残年。”
分類:诏书
《國語辭典》:才藻  拼音:cái zǎo
才华文采。《宋书。卷五二。王诞传》:「诞少有才藻,晋孝武帝崩,从叔尚书令珣为哀策文。」
分類:才思文采
《漢語大詞典》:雕楹(彫楹)
饰有浮雕、彩绘的柱子,装饰华丽的柱子。 汉 张衡 《西京赋》:“雕楹玉磶,绣栭云楣。”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四》:“当昔全盛之时,金舖玉砌,鏤槛雕楹,想称杰构。”
彫楹:刻绘文采的屋柱。
《漢語大詞典》:炳耀(炳燿)
亦作“ 炳曜 ”。亦作“ 炳燿 ”。
(1).显示光芒;照耀。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梁太尉与王僧辩书》:“天狼炳曜,非无战阵之风;参虎扬芒,便有干戈之务。” 宋 苏辙 《南京祈祷文》之七:“曾未旋踵,秋暘炳耀。” 萧蜕庵 《徐园追祭宋遁初》诗:“虎观论洋溢,麟阁光炳耀。”
(2).文采焕发;光辉灿烂。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 文王 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惟见两龙张鬣相向,五色炳耀。”
(3).昭彰;昭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卫覬 禪誥,符命炳耀,弗可加已。” 南朝 梁 刘勰 《原道》:“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4).显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八章:“老先生世受国恩,门第炳耀,原非草木小民。”
《漢語大詞典》:雕弧(鵰弧)
雕弓。 唐 王维 《少年行》之四:“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羣只似无。”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除戎》:“攒画戟,佩雕弧。佩雕弧,星流电转耀云衢。” 清 吴伟业 《赠冯讷生进士教授云中》诗:“ 乌桓 年少挟雕弧,射得黄羊供束脯。”
刻画有文采的弓。 唐 顾云 《武烈公庙碑记》:“入则襞香牋而挥彩笔,批天子詔书;出则提龙剑而臂鵰弧,主诸侯法令。”
分類:刻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