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成文  拼音:bù chéng wén
不能织成经纬文理。《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三》:「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也作「不成章」。
分类:经纬文理
《漢語大詞典》:语脉(語脈)
语言的脉络;文理。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王临川 语脉与 南丰 絶不相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笨字义:“凡读古人文字,务须平心易气,熟察上下语脉,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今详语脉,首句自为一事,重在无出乡。”
分類:脉络文理
《漢語大詞典》:试判(試判)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漢語大詞典》:殿举(殿舉)
科举考试中,因文理纰缪或犯规、舞弊等,罚停考若干科,称“殿举”。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
《漢語大詞典》:翟文
雉羽的文理色彩。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延陵卓子 乘苍龙与翟文之乘。” 王先慎 集解引旧注:“马有翟之文。”
《漢語大詞典》:质理(質理)
(1).质地文理。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使者还自西方,爰得青玉於雪山,广袤踰二尺。揆其初得,徵兆异常,质理栗温,世所希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有一旧玉马,质理不甚白洁,而血浸斑斑。”
(2).质对评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值城隍早衙,喊寃以投。 羊 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
《漢語大詞典》:密塞
谓文理虽详密而失于艰涩。朱子语类卷一三四:“ 太史公 书疎爽, 班固 书密塞。”
分類:文理艰涩
《漢語大詞典》:鹝绶(鷊綬)
比喻诗文的文理色彩。
《漢語大詞典》:采致(采緻)
谓玉石的文理致密。后汉书·班固传上:“碝磩采緻,琳珉青荧。”亦喻品德美好。《宋史·乐志十四》:“碝磩采緻,载备斯册。”
《漢語大詞典》:调判(調判)
谓根据某人文理优长的特点调选判官。旧唐书·崔戎传:“ 戎 举两经登科,授太子校书,调判入等,授 蓝田 主簿,为藩镇名公交辟。”
《国语辞典》:会文切理(会文切理)  拼音:huì wén qiè lǐ
切合文理。《旧唐书。卷七四。列传。马周》:「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宋史。卷三四八。列传。黄葆光》:「葆光善论事,会文切理,不为横议所移,时颇推重。」
分类:切合文理
《漢語大詞典》:北京大学
中国的文理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898年,当时称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12年改现名。设有数学、物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法律等系和经济学院、研究生院以及多个科学中心。
《漢語大詞典》:雕蔚
形容文理精密,文辞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芟夷譎诡,糅其雕蔚。”
《漢語大詞典》:节威反文(節威反文)
节减威强,复用文理。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彊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
分類:文理
《漢語大詞典》:明通榜
清 雍正 、 乾隆 年间,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名为“明通榜”。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近来会榜后,蒙恩於荐卷中择文之佳者,发明通榜,以教职用……按 明 永乐 初年,令会试下第文字稍优者除教官,其下者入监读书,即明通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