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汇编(匯編)  拼音:huì biān
把文章、资料等汇集、编纂成册。如:「每年行政院主计处总会将各种统计资料汇编成书,以供各界参考、咨询。」也作「汇编」。
《國語辭典》:汇编(彙編)  拼音:huì biān
把文章、资料等汇集、编纂成册。如:「这次学术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及讨论内容,将由主办单位汇编成书。」也作「汇编」。
《國語辭典》:撤回  拼音:chè huí
1.召回驻外机构或人员。《清史稿。卷一五二。交通志四》:「自可援万国通例,转告各国,将所设信局一律撤回。」
2.收回文件、命令等。如:「撤回起诉」、「撤回提案」。
《漢語大詞典》:誓章
记载誓词的文件。 孙中山 《建国方略·能知必能行》:“会成而后,由会中各员向全县人民执行之,必亲笔签名於誓章,举右手向众宣读之。其誓章藏之自治会,而发给凭照。”
《國語辭典》:枕箱  拼音:zhěn xiāng
旧时一种可做枕头,又可收藏贵重小物品的小箱子。亦指藏于枕头下的小箱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又寻到床上,寻著一个枕箱,一把铜锁锁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那天到杨村打了个尖,我在枕箱里取出护书来,记一笔帐,不料一转眼间,那护书就不见了。」
《国语辞典》:发牒(发牒)  拼音:fā dié
牒,古时用来书写的薄木片,后指公文或文件。发牒指发布文件。《西游记》第一二回:「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
《國語辭典》:招文袋  拼音:zhāo wén dài
随身携带用来盛放文件或财物的袋子。《水浒传》第一八回:「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夥贼人都在上面。』」也称为「便袋」。
《漢語大詞典》:禀单(稟單)
亦作“禀单”。 旧时向衙门陈述事情的文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宅门告示》:“凡要禀请文卷,俱要写具禀单,以凭查发。”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可是到了田忙的时候,你们总可以上张禀单,说什么农事忙,没有人手,怕荒废了田亩,一派鬼话,就许好保出来的。”
《漢語大詞典》:画圈(畫圈)
在文件上画个圈儿,表示已经过目。《红旗》1982年第11期:“如果我们继续满足于无休止的集体议论,沉湎于浩如烟海的文件,旷日持久地挨着个儿画圈……那是不堪设想的。”《十月》1981年第5期:“形式还要走,他 胡浩 甚至要在这虚应故事的文件上画圈。”
《國語辭典》:复印机(複印機)  拼音:fù yìn jī
供复印文件、图片的机器。如影印机、晒图机、油印机等。
《漢語大詞典》:符样(符樣)
上级官府下达的文件。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这箇是新下到的符样,这箇是官差纳送远仓粮。”
《國語辭典》:传信牌(傳信牌)  拼音:chuán xìn pái
旧时军中传递文件用的器具。《宋史。卷一九六。兵志十》:「传信牌中为池槽,藏笔墨纸,令主将掌之。每临阵传命,书纸内牌中,持报兵官,复书事宜内牌中而还。」
《國語辭典》:电报(電報)  拼音:diàn bào
以电的讯号來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一般电报有专用的架空线或地下电缆,用來传送代表各种讯息的电脉冲信号。脉冲信号是依据编码來发送,为长音和短音的组合。接收端经解码后即可明瞭信息的内容。
《漢語大詞典》:禁牒
以君主名义给予的身分证明文件。文苑英华·赦书四·会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文:“自今后并须準格用荫人数年限,及察知冒卖资荫,便收禁牒,报有司。”
《國語辭典》:卷宗  拼音:juàn zōng
1.公私机关分类汇存的文件。如:「这几分卷宗非常重要,要妥善保管。」也称为「案卷」。
2.存放文件的纸夹。如:「卷宗内的公文十分紧急,请尽速送交有关单位处理。」
《國語辭典》:纪要(紀要)  拼音:jì yào
记录要点的文字。如:「旅日纪要」。也作「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