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柴桑  拼音:chái sāng
1.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汉置,属豫章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派诸葛亮见孙权于此。晋陶潜故里。
2.借指故里。唐。杜甫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诗:「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漢語大詞典》:怀归(懷歸)
思归故里。《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汉 王粲 《登楼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唐 戴叔伦 《送郎士元》诗:“白髮 金陵 客,怀归暂不留。”
分類:思归故里
《國語辭典》:乡曲(鄉曲)  拼音:xiāng qū
1.乡野偏僻的地方。《庄子。胠箧》:「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2.比喻家乡。唐。白居易 种桃杏诗:「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國語辭典》:阙里(闕里)  拼音:què lǐ
孔子的故居。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内。相传孔子在此授徒。
《漢語大詞典》:乡邑(鄉邑)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周礼·地官·乡师:“以司徒之大旗,致众庶而陈之,以旗物辨乡邑,而治其政令刑禁。” 郑玄 注:“邑犹里也。” 孙诒让 正义:“此乡邑亦犹言乡里。凡六乡五比为閭,则聚居为城邑,犹之里宰。六遂之邑为五邻聚居。《小司徒》都鄙之邑为四井聚居也。然则辨乡邑者谓即六乡之众而辨其某乡某邑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慈惠而有理者,使是掌乡邑而治父子。” 卢辩 注:“乡,乡遂。邑,公邑。”
(2). 秦 汉 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噲 以相国击 卢綰 ,破其丞相 抵蓟 南,定 燕 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 汉 张衡 《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賑。” 梁启超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夫欲求人类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何一而非客观所当取材者?”
(3).家乡,故里。墨子·号令:“发候,必使乡邑忠信善重士。有亲戚妻子,厚奉资之。”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唐 韩愈 《桃源图》诗:“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清 方苞 《读经解》:“而承其学者,復以教於乡邑,各自为方,不能相通。”
(4).同乡。周书·冯迁传:“﹝ 迁 ﹞唯以谦恭接待乡邑,人无怨者。”南史·王懿传:“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有一人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邑所容。” 明 李东阳 《贞则堂诗》:“忆昔归夫君,君家妾乡邑。”
《漢語大詞典》:枌社
(1). 枌榆社 的省称。指 汉高祖 的故里。《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 枌邑 道严玄” 唐 张铣 注:“ 汉 丰邑 有 枌社 。”
(2).指 新丰 枌榆社 。 清 董俞 《落花篇》诗:“ 渭城 倡妇承歌扇, 枌社 游人拂马蹄。”参见“ 枌榆 ”。
(3).泛指家乡、故里。 宋 陆游 《绍熙辛亥九月四日雨后白龙挂西北方复雨三日》诗:“皇天生民岂不爱,龙亦何心败吾稼?父老相看出无策,揽涕顿顙号 枌社 。” 元 刘埙 隐居通义·文章四:“ 枌社 数交朋,萍踪几聚散。” 清 黄宗羲 《念祖堂记》:“若以为先生念其故居而已, 枌社 春秋,何所阻隔?”
《國語辭典》:枌榆  拼音:fén yú
1.榆科「榆树」、「白榆」的别名。参见「白榆」条。
2.乡里。汉。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
《國語辭典》:珂里  拼音:kē lǐ
对他人乡里的美称。也称为「珂乡」。
《漢語大詞典》:冠盖里(冠蓋里)
古地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县(今 湖北省 宜城 )有 太山 ,山下有庙, 汉 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於庙下。 荆州 刺史行部见之,雅嘆其盛,号为 冠盖里 ,而刻石铭之。”后用以泛称名臣冠族的故里。 南朝 梁简文帝 《游韦黄门园》诗:“息车 冠盖里 ,停轡 仲长 园。” 唐 权德舆 《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 韦曲 冠盖里 ,鲜原鬱青葱。”
《漢語大詞典》:都里
乡里,故里。 明 何景明 《龙湾草堂记》:“夫 龙门 河 洛 之间,古圣贤之都里,声教遗风存焉。”
分類:乡里故里
《漢語大詞典》:村邑
村镇。引申指故里。宋书·孝义传·潘综:“ 孙恩 之乱,妖党攻破村邑。” 明 高启 《董逃行》:“ 羌 儿夹輦奉西迁,百姓驱随弃村邑。”
分類:村镇故里
《漢語大詞典》:谯居(譙居)
指 谯县 。在今 安徽省 亳州市 。 曹操 故里。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狭 丰邑 之未宏,陋 譙居 之犹褊。” 李周翰 注:“ 譙居 , 魏武帝 故里也。”
《漢語大詞典》:楼桑里(樓桑里)
汉 末 刘备 的故里名。在今 河北省 涿县 境。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 刘备 少时,宅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如车盖。 备 与诸小儿在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后称此地为 楼桑里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马水:“ 巨马水 ……又东逕 涿县 酈亭 楼桑里 南,即 刘备 之旧里也。”亦省称“ 楼桑 ”。 清 黄景仁 《张桓侯故里》诗:“小店犹名 义 ,居民半姓 张 。时时有云气,往往接 楼桑 。”
《漢語大詞典》:柴桑门(柴桑門)
晋 陶潜 弃官归隐故里 柴桑 ,作《归去来兮辞》云:“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僕欢迎,稚子候门。”后因以“柴桑门”泛指故里的家门。 明 李东阳 《闻方石先生得遗腹孙》诗:“故人丧爱子,弃官归故园,空怀 向 平 念,谁候 柴桑 门。”
《國語辭典》:叶落归根(葉落歸根)  拼音:yè luò guī gēn
1.树叶凋落,仍落回根处。比喻事物最后终须返回本源。《景德传灯录。卷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红楼梦》第一○○回:「两家都是做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边还调进来,即不然终有个叶落归根。」也作「叶落粪本」。
2.比喻久居异乡之人不忘本源,终究要返回家乡。如:「他旅居海外多年,虽已功成名就,但他心中最企盼的还是叶落归根。」《石点头。卷六。乞丐妇重配鸾俦》:「当初公佐落魄归家之日,亲族中那个不把他嘲诮。至于父母,虽是亲生儿子,惟恐逐之不去。今番广济县中,是亲非亲,是友非友,惟恐招之不来。那吴公佐叶落归根,思还广济。」也作「落叶归根」。
《国语辞典》:麟吐玉书(麟吐玉书)  拼音:lín tǔ yù shū
相传孔子出生前,有麟吐玉书于其故里。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后用以比喻祥瑞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