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大陆政策(大陆政策)  拼音:dà lù zhèng cè
为因应中国大陆地区财经、政治、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所订定之适合彼此沟通交流的相应政策。
《漢語大詞典》:遏制政策
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阻止敌对国家发展的外交政策。由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1946-1947年间提出,主张用这种政策来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
《漢語大詞典》:产业政策
国家指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各种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进行资源长期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國語辭典》:财政政策(財政政策)  拼音:cái zhèng zhèng cè
政府藉由控制政府支出和赋税,来影响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
《漢語大詞典》: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漢語大詞典》:大陆封锁政策
法国拿破仑实行的反对英国的经济政治措施。1806年拿破仑多次颁令,禁止隶属于法国的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一律没收。这一政策造成法国及其盟国经济日益恶化,引起广泛不满,而英国经济并未瘫痪。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大陆封锁政策被取消。
《漢語大詞典》:大棒政策
又称“实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
《漢語大詞典》:三大政策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即联 俄 ,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漢語大詞典》:慕尼黑政策
为了本国利益,不惜牺牲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纵容侵略者的政策。1938年,英、法两国为使德国将侵略矛头转向苏联,于9月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以换取英、法、德、意不侵犯捷其他领土的“保证”,结果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德于次年侵占捷全境,并攻占波兰等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高级汉语词典》:睦邻政策  拼音:mù lín zhèng cè
与另一国友好、合作,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
《漢語大詞典》:鸵鸟政策(鴕鳥政策)
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追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 秦牧 《长街灯语·1979年的晨钟》:“只有正视疾病才能医治疾病,只有承认痈疽才能割除痈疽。用纸来包火,或者采取鸵鸟政策是没有好处的。”
《漢語大詞典》:治道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 王闿运 《〈尚书大传〉序》:“然就其断章,寻与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
(2).修筑道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新唐书·韩琬传:“ 永淳 时, 雍丘 令 尹元贞 坐妇女治道免官,今妇夫女役常不知怪。”
《國語辭典》:政令  拼音:zhèng lìng
政府所发布的命令,统称为「政令」。《荀子。致士》:「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淮南子。脩务》:「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國語辭典》:定策  拼音:dìng cè
1.古代立天子,书其事于简册,以告宗庙,故称大臣谋立天子为「定策」。《汉书。卷八。宣帝纪》:「故丞相安平侯敞等居位守职,与大将军光、车骑将军安世建议定策,以安宗庙,功赏未加而薨。」
2.策划、筹谋。《文选。干宝。晋记总论》:「莫不定策惟帟,委事父兄。」
3.既定的政策。《文选。陆机。辩亡论下》:「敦率遗典,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國語辭典》:盐法(鹽法)  拼音:yán fǎ
指管理盐的产制运销等制度之法规。我国历代盐法各异,有分为专卖、租税与无税制等,例如清代的《钦定户部则例》有盐法之规定。我国曾有盐政条例等规范,现已废止,目前人民得自由买卖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