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颛政(顓政)
谓独揽政权,专权用事。顓,通“ 专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妇人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颜师古 注:“顓与专同。” 宋 秦观 《主术》:“ 唐明皇 用 李林甫 为相十有九年,顓政用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会 韩侂胄 顓政,方修南园,欲得 务观 为之记。”
《漢語大詞典》:传政(傳政)
(1).传授政权。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不知所贺,子之传政於 子玉 。”
(2).指传扬于后世的政绩。荀子·非相:“ 五帝 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
《国语辞典》:大蜀  拼音:dà shǔ
北宋初年,川陕地区平民起义,领袖李顺在成都所建政权的称号(西元949~950)。
《國語辭典》:清君侧(清君側)  拼音:qīng jūn cè
语本《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指清除君王身旁的奸臣小人。唐。李商隐〈有感诗〉二首之二:「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國語辭典》:掌印  拼音:zhǎng yìn
掌管印信。比喻主持事务或掌有权柄。
《國語辭典》:内战(內戰)  拼音:nèi zhàn
1.国内的战争。指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势力或团体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或争取权力,所进行的武力冲突。如:「一个国家如果陷入长期内战,往往会造成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2.内心的挣扎。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外熏性易染,内战心难衄。」
《漢語大詞典》:鼎玉
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南齐书·明帝纪:“昔 中京 沦覆,鼎玉东迁。”
《漢語大詞典》:要极(要極)
重要之极。借指中央政权。 宋 曾巩 《节相制》:“束髮脩身,有恕己及人之志;歷官行事,有承流宣化之勤。践扬要极之司,更閲岁时之久。”
《國語辭典》:复政(復政)  拼音:fù zhèng
归还政权。《书经。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漢語大詞典》:宗守
宗庙所在。指国家政权。《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我暨我友,自彼京师。宗守盪失,越用遁违。迁于 荆楚 ,在 漳 之湄。” 吕延济 注:“宗守,谓国家宗庙所守。”
《漢語大詞典》:倾柱(傾柱)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维絶。”后因以“倾柱”比喻行将倾覆的政权。《北齐书·文宣纪》:“ 齐献武王 应期授手,凤举龙驤,举废极以立天,扶倾柱而镇地。”
《國語辭典》:田齐(田齊)  拼音:tián qí
战国时田氏篡齐,世称「田齐」。周初,齐国原为姜姓所封。春秋初业,田氏始祖陈完自陈迁齐,子孙世为齐卿,终篡其政,周安王时始列为诸侯,是为田齐。
《漢語大詞典》:卜鼎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 高宗 卜鼎 临安 ,改元 绍兴 。”
《國語辭典》:执命(執命)  拼音:zhí mìng
处理命案或追查凶手偿命。《醒世恒言。卷三三。十五贯钱言成巧祸》:「老员外与大娘子,须索去走一遭,与刘官人执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我家中还有亲兄杨大,又有妻张氏,有二男二女,俱远在蓟州,不及前来执命。」
《漢語大詞典》:五色旗
(1).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 中华民国 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2).因 民国 初年由北洋军阀控制政权,故亦用以代指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借指北洋军阀。 鲁迅 《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鲁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更何况这位 常燕生 先生满身五色旗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