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时政(時政)  拼音:shí zhèng
1.因时施政的原则。《左传。文公六年》:「不告闰朔,弃时政也。」
2.当时的政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等传。论曰》:「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
《國語辭典》:玉牒  拼音:yù dié
1.古代帝王举行封禅礼时用来告祭上天的文字。《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封禅》:「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
2.皇族的谱系。《儒林外史》第八回:「听见左右的人说,宁王在玉牒中是第八个王子。」
3.泛称国史、典册。《文选。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于玉牒,没则勒洪伐于金册。」
《國語辭典》:朝政  拼音:cháo zhèng
朝廷的政事。《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酒肴十分齐整,却不曾有戏。席中又谈了些京师里的朝政。」
《漢語大詞典》:初政
(1).谓开始执政。《后汉书·翟酺传》:“今自初政已来,日月未久,费用赏赐已不可筭。”宋史·职官志二:“ 神宗 初政,迺省其务之细者归之有司。”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当是时,帝初政,鋭意事功。”
(2).指起初的政见政令。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理宗》:“ 弥远 若能不改初政,亦何至为 檜 贼之流也。”
(3).谓新政。 章炳麟 《商鞅》:“世徒见 鞅 初政之酷烈,而不考其后之成效。”
《漢語大詞典》:为命(爲命)
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论语·宪问》:“为命, 裨諶 草创之, 世叔 讨论之,行人 子羽 修饰之, 东里 子产 润色之。” 邢昺 疏:“命,谓政命盟会之辞也。”
《國語辭典》:刑政  拼音:xíng zhèng
刑法政令。《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劲城固,敌国案自诎矣。」《文选。卜商。毛诗序》:「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國語辭典》:时令(時令)  拼音:shí lìng
1.按时节所颁布的政令。《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岁时节令。如:「时令已至中秋,暑气渐散,早晚会有些许凉意。」唐。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诗:「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國語辭典》:荒政  拼音:huāng zhèng
1.救济饥荒的政务。《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2.荒废政务。《书经。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國語辭典》:新政  拼音:xīn zhèng
1.新行的政令。宋。苏轼〈郊祀庆成〉诗:「化国安新政,孤臣返旧耕。」
2.特指西元一九三三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挽救当时经济大恐慌的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大量货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藉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以提高粮价;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予最低限制的救济等。
《漢語大詞典》:政刑
政令和刑罚。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谓 郑庄公 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新唐书·王缙传:“ 大历 政刑,日以堙陵,由 縉 与 元载 、 杜鸿渐 倡之也。” 清 恽敬 《春秋说上》:“然而失政刑者,天下之共主也,天下不得不奉其所失之政刑。”
分類:政令刑罚
《漢語大詞典》:王政
(1).国君的政令。《礼记·丧大记》:“王政入於国。” 孔颖达 疏:“王政入於国者,谓王政令之事入於己国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徐勉书》:“及昏猜之始,王政多门,因此谋退,庶几可果。” 清 孙枝蔚 《蜈蚣》诗:“花冠颇可备驱除,无论王政须多畜。” 郭沫若 《匪徒颂》:“反抗王政的罪魁,敢行称乱的 克伦威尔 呀!”
(2).犹王道,仁政。《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赵岐 注:“言王能行王道者,则可无毁也。”《后汉书·张辅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曾巩 《饮归亭记》:“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
《漢語大詞典》:威令
指政令、军令。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而特捫然数百里,而威令不信。”周书·文帝纪上:“ 洛 ( 寇洛 )素无雄略,威令不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威令素严,公人怎敢有违?”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然必决死战者,正欲贼知我国家威令严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吐突承璀 率左、右神策军到行营,威令不振,各道统兵将帅互相观望,无意立功。”
分類:政令军令
《國語辭典》:春令  拼音:chūn lìng
1.春季。唐。郑谷〈咸通十四年府试木向荣〉诗:「欣欣春令早,蔼蔼日华轻。」
2.春季所行的政令。多指宽和的政令。唐。钱起〈奉和张荆州巡农晚望〉诗:「明牧行春令,仁风助升长。」
《漢語大詞典》:一正
(1).谓统一法度政令。《商君书·算地》:“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之称平。”
(2).犹言一匡。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桓公 九合诸侯,一正天下,道之以德,将之以威。”
(3).一经端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漢語大詞典》:异政(異政)
(1).各自为政。《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江山之外,异政殊俗。” 清 王夫之 《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
(2).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东观汉记·张湛传:“﹝ 湛 ﹞为光禄大夫,数正諫威仪不如法度者。 湛 常乘白马,帝每有异政,輒曰:‘白马生且復諫矣。’”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显宗 器重 兴 ,每有异政,輒乘驛问焉。”
(3).优异的政绩。孔丛子·执节:“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 卫 ,未闻异政。”北史·刘权传:“及至 南海 ,甚有异政。”宋史·太祖纪一:“詔诸道长贰有异政,众举留请立碑者,委参军验实以闻。”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诗之三:“此地宦蹟多,异政丹青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