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摘得新
词调名。因 唐 皇甫松 词首句为“摘得新”而得名。《词谱》卷一:“《摘得新》, 唐 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六字,六句,四平韵。” 唐 皇甫松 《摘得新》词之二:“摘得新,枝枝叶叶春。”
《國語辭典》:摘记(摘記)  拼音:zhāi jì
把要点记下来。如:「读书时,遇到有用的材料,应随手摘记整理。」
《漢語大詞典》:摘缨(摘纓)
春秋 时, 楚庄王 和群臣夜宴,中途烛灭,有人在暗中引 楚王 美人衣,美人暗摘其缨(帽带),以告 楚王 。 楚王 命群臣统统摘去缨,然后举火,使那人不被发现。后来 楚 与 晋 战,其人奋力作战,以报答 楚王 。见《韩诗外传》卷七。后因用为宴宾之典。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二折:“正逢爱客琼筵啟,休夸珠履,漫摘华缨,宾和主燕喜情谐。”
《國語辭典》:摘要  拼音:zhāi yào
择取篇章或论文的重点,扼要叙述,便于阅读时了解大意。如:「新闻摘要」、「内容摘要」。
《骈字类编》:东摘(东摘)
后汉书隗嚣传西侵羌戎东摘濊貊
《漢語大詞典》:离摘(離摘)
脱离;离开。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猛地里难迴避,可教人怎离摘。”
分類:脱离离开
《國語辭典》:文摘  拼音:wén zhāi
文章的摘要或选取的片段文字。如:「读者文摘」、「英语文摘」。
《漢語大詞典》:讨摘(討摘)
讨究撷取。 唐 罗衮 《仓部柏郎中墓志铭》:“宗庙之事,一何专奇,讨摘奥冥,不由於师。”
分類:讨究撷取
《國語辭典》:摘印  拼音:zhāi yìn
旧时官吏犯重大过失,必须立即撤职,通常由上级长官委派员收其印信,罢其官职。《儒林外史》第一七回:「那晓得百姓要留这官,鸣锣罢市,围住了摘印的官,要夺回印信。」《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满衙门的人都慌了,说道:『不好了!来摘印了!』」
《國語辭典》:摘引  拼音:zhāi yǐn
摘录引用之。如:「这段文字摘引自《战国策》。」
分類:摘抄引证
《漢語大詞典》:摘脱
指释放。《实事白话报》1930.11.12:“你们有没有好亲友,可以给他托托人情,万一把他摘脱出来,也是说不定的。”
分類:释放
《漢語大詞典》:摘破
揭破;揭开。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后人既别出‘枳壳’条,便合於‘枳实’内摘出枳壳主疗,别为一条。旧条内只合留枳实主疗。后人以 神农 《本经》,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入。”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此篇文字极精,《大学》枢要全在于此……但其中綫索尚未经人摘破,今为一一言之。”
分類:揭破揭开
《國語辭典》:摘僻  拼音:zhāi pì
拳曲手足。比喻以繁琐的礼节自加约束。《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漢語大詞典》:摘帽
(1).脱下帽子。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中西礼俗之异点》:“﹝ 法国 ﹞皇帝见众人之摘帽,亦以手掀其帽,为答礼然。”
(2).比喻除去对斗争对象所给予的定性处理。《花城》1981年第5期:“那个老牧主早就摘帽了。”
《漢語大詞典》:摘覆
同“ 摘伏 ”。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彼铺张于条教号令之末,矜詡于发姦摘覆之神,曷足语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