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纯音(纯音)  拼音:chún yīn
只有一种振动频率所产生的音。如音叉所发的音。
《國語辭典》:共振  拼音:gòng zhèn
物理上指振动频率相同的两系统,彼此间的振动,可产生交互感应作用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千周
(1).千遍,极言遍数之多。
(2).无线电波频率单位,每秒振动一千次叫一千周。
《國語辭典》:拂须(拂鬚)  拼音:fú xū
1.用手梳理或抚摸胡须。如:「爷爷拂须而笑。」
2.比喻部属对长官的逢迎动作。语出《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
《國語辭典》:声浪(聲浪)  拼音:shēng làng
形容如浪潮般涌至的声音。如:「人多声浪高。」
《漢語大詞典》:锡响(錫響)
锡环振动作响。谓僧人出行。 唐 许浑 《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诗:“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参见“ 锡杖 ”、“ 锡环 ”。
《国语辞典》:带声(带声)  拼音:dài shēng
发音时声带振动。参见「带音」条。
《國語辭典》:音高  拼音:yīn gāo
声音频率的高低程度。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颤动次数或音波次数而决定。音波振动次数多,声音就高,反之则低。此种振动数称为「频率」,故也称为「音频」。
《国语辞典》:扑索(扑索)  拼音:pū suǒ
拟声词。形容振动的声音。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五。张圭复生》:「庵僧了焘夜闻扑索有声,起而侧伺,则张柩中也。」
《國語辭典》:合音  拼音:hé yīn
1.调和音调的高低、旋律。《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句下汉。郑玄。注:「兵书曰:『王者行师出军之日,授将弓矢,士卒振旅,将张弓大呼,大师吹律合音。』」
2.两个字连在一起快速读出而合成一个音。如「诸」为「之」「于」二字的合音。
3.物理学上指二音在同一空气位置中振动,联合产生的一音,称为「合音」。
《漢語大詞典》:合音字
(1).合二字之音为一字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现代方言中亦有。如 北京 话“不用”为“甭”。
(2).指拼音文字。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合音字为既开化人所用……合音之字,视而可识者,徒识其音,固不能知其义,其去象形,差不容以一黍。”
《國語辭典》:音频(音頻)  拼音:yīn pín
声音频率的表现情形,为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的次数。也称为「声频」。
《國語辭典》:听觉(聽覺)  拼音:tīng jué
耳中受声音的刺激,由神经传于大脑所形成的知觉。
《國語辭典》:双簧(雙簧)  拼音:shuāng huáng
由一个人坐在前面,不说不唱的表演各种动作,另一个人则躲在其身后说说唱唱,互相配合以逗引观众的表演方式。
《國語辭典》:低音  拼音:dī yīn
1.指频率较低的音。
2.乐曲或和声中最低的部分。
《國語辭典》:波速  拼音:bō sù
波形前进的速度,也就是波的扰动或能量传递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