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二合
(1).指阴阳。 晋 陆机 《吴大帝诔》:“体和二合,以察三精。”
(2).谓二音拼合。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四:“‘不可’为‘叵’,‘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 西域 二合之音,切字之原也。” 清 龚自珍 《正偈颂》:“译师无知,用一律书,间用二合矣。”
《國語辭典》:慢声(慢聲)  拼音:màn shēng
古语中一音缓读为二音,称为「慢声」。如慢声为「之乎」,急读为「诸」。
《國語辭典》:急声(急聲)  拼音:jí shēng
古语中将二音急读成为一音,称为「急声」。如叵、盍、诸即为不可、何不、之乎的急声。
《國語辭典》:合音  拼音:hé yīn
1.调和音调的高低、旋律。《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句下汉。郑玄。注:「兵书曰:『王者行师出军之日,授将弓矢,士卒振旅,将张弓大呼,大师吹律合音。』」
2.两个字连在一起快速读出而合成一个音。如「诸」为「之」「于」二字的合音。
3.物理学上指二音在同一空气位置中振动,联合产生的一音,称为「合音」。
《漢語大詞典》:合音字
(1).合二字之音为一字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现代方言中亦有。如 北京 话“不用”为“甭”。
(2).指拼音文字。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合音字为既开化人所用……合音之字,视而可识者,徒识其音,固不能知其义,其去象形,差不容以一黍。”
《漢語大詞典》:勃卢(勃盧)
(1).古良匠名,善造矛,后即以为矛名。文选·左思〈吴都赋〉:“干卤殳鋋、暘夷勃卢之旅。” 刘逵 注:“越絶书曰: 越王 身披暘夷之甲,拔勃卢之矛。”今本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作“物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屈卢”。 司马贞 索隐:“屈卢,矛名。”
(2).蒲的别名,以勃卢二音反切而得。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切脚语:“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於书史中……如蓬为勃笼……角为矻落,蒲为勃卢。”
分類:二音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