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取  拼音:zì qǔ
1.自行收取、取用。如:「佐料自取」、「如果需要说明书,请自取。」汉。扬雄〈长杨赋〉:「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魏书。卷六○。列传。韩麒麟》:「凶徒奸党,迭相树置;高官厚禄,任情自取。」
2.自己招致而与他人无关。如:「祸福自取」、「自取其辱」。《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汉世外戚,自东、西京十有馀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于贻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漢語大詞典》:灾伤(災傷)
由天灾人祸招致的损害。晏子春秋·谏上八:“姦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諂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 宋 苏轼 《奏浙西灾伤第一状》:“ 熙寧 之灾伤,本缘天旱米贵。”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去年时,正插秧,天反常。那里取若时雨降,旱魃生,四野灾伤。” 明 于谦 《荒村》诗:“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漢語大詞典》:驯致(馴致)
亦作“ 驯至 ”。 逐渐达到;逐渐招致。《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唐 白居易 《策项一》:“则大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伪,驯至丕平。”明史·兵志一:“驯至末造,尺籍久虚,行伍衰耗。”明史·李汝华传:“岁比不登,意常主宽恤,独加赋之议不能力持,驯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訌。” 郭沫若 《青年哟人类的春天》:“青年人在这种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觉地便驯致颓唐。” 沙汀 《困兽记》五:“然而,虽然知道她对于离婚冷淡,而且,似乎是不可能,驯至认为这是她的美中不足,接着他却继续替她打算,离婚以后,她该立刻采取怎样的步骤。”
分類:逐渐招致
《國語辭典》:不适(不適)  拼音:bù shì
不舒服、不舒畅。唐。李商隐 登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國語辭典》:覆辙(覆轍)  拼音:fù chè
翻过车的道路。比喻曾经失败的做法,足为后人鉴戒。如:「重蹈覆辙」。《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寇迫而不彻䌽山,恐妨行乐。此宣和之覆辙可戒也。」
《漢語大詞典》:致人
(1).控制别人。孙子·虚实:“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2).招致人才。 明 刘基 《郁离子·枸橼》:“或问致人之道。 郁离子 曰:‘道致贤,食致民……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
《國語辭典》:绝地(絕地)  拼音:jué dì
1.孤绝险阻之地。《管子。兵法》:「径于绝地,攻于恃固。」
2.无生路的地方。《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人情岂乐久屯绝地,不生归哉?」《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
3.风水不好的地方。《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凭拣著好的所在,怕不是我们葬?怎么倒在那水渰的绝地?」
《漢語大詞典》:东閤(東閤)
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 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 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 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唐 孟浩然 《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國語辭典》:招凉(招涼)  拼音:zhāo liáng
1.招来凉风。《仪礼。既夕礼》:「燕器、杖、笠、翣」句下唐。贾公彦。疏:「杖者所以扶身,笠者所以禦暑,翣者所以招凉,而在燕居用之。」
2.招受凉气而发烧、感冒。如:「外头风大,小心招凉了!」也作「著凉」。
《國語辭典》:罗致(羅致)  拼音:luó zhì
招致人才。《老残游记》第三回:「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于此了。」。
《國語辭典》:贾祸(賈禍)  拼音:gǔ huò
自己招惹祸害。《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赧王五十年》:「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尽如范雎之言。」也作「贾害」。
分類:招致灾祸
《漢語大詞典》:荐延(薦延)
荐举招致。《汉书·陈汤传》:“今国家素无 文帝 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 武帝 荐延梟俊禽敌之臣,独有一 陈汤 耳!”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荐延,使羣臣荐士而延纳之。”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荐延有渐,拯拔多方。”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君﹞于文士尤厚,收揽荐延惟恐不至。”
分類:荐举招致
《漢語大詞典》:贻讥(貽譏)
招致讥责。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令闻不著,丑声宣流,没有餘败,貽讥将来。” 明 陆树声 《长水日抄》:“坏了一生名节,以一时希意图进而貽讥后世,权位之能移人若此。”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 唐 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
分類:招致
《漢語大詞典》:来致(來致)
招致,招来。荀子·王制:“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顿竭之於仇敌,我今将来致之,并閲之,砥礪之於朝廷。”
分類:招致招来
《漢語大詞典》:招尤
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 唐 韩愈 《感二鸟赋》:“虽家到而户説,祗以招尤而速累。”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只是相公心本萧疎,气太豪迈。仕路险昃,恐易招尤。”明史·赵世卿传:“多取所以招尤,慢藏必将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