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发扬(發揚) 拼音:fā yáng
1.宣扬、提倡。《礼记。礼器》:「德发扬,诩万物。」《宋史。卷二九一。列传。王博文》:「凡可以称奉亲之意者,皆宜优异章大,以发扬母后之功烈,则孝德昭于天下矣。」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國語辭典》:发扬蹈厉(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g dào lì
意气风发,精神奋勇的样子。《史记。卷二四。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唐。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唐。权德舆〈故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序〉:「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也作「发扬踔厉」。
《國語辭典》:发越(發越) 拼音:fā yuè
1.疾速的样子。《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太白发越犯库,兵寇之应也。」
2.四散。《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
3.发扬播散。《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太极图》:「万物到秋冬时,各自收敛闭藏,忽然一下春来,各自发越条畅。」
2.四散。《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
3.发扬播散。《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太极图》:「万物到秋冬时,各自收敛闭藏,忽然一下春来,各自发越条畅。」
《漢語大詞典》:发舒(發舒)
(1).犹放纵;任意妄为。《史记·陈涉世家》:“客出入愈益发舒,言 陈王 故情…… 陈王 斩之。”《明史·佞倖传·逯杲》:“ 杲 益发舒,势出 达 上。”
(2).扩散;发散。《汉书·梁王刘立传》:“ 永始 中,相 禹 奏 立 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奏 立 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 谷永 上疏曰:‘……案事者乃验问恶言,何故猥自发舒?’”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宋史·乐志十一》:“维莫之春,五阳发舒。日之夕矣,三星在隅。”
(3).犹言立功扬名,得志显达。 明 袁宏道 《寿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盖天下唯至翕生至张,山以翕为体,而夭乔以蕃为用。故唯母之凝结,乃 献夫 之所以发舒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居三年,公子又下第。 恂九 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4).抒发;发泄。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辱书惠……惊喜交至,若接晤言,而书辞恳惻,上昭国恩,次述先美,穆乎仁义之发舒,自非积诸中者深且厚,何能至是乎?” 清 刘大櫆 《与左君书》:“谨撰序文以往,聊用发舒其怀念之情。”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今者奉教君子,吾道因以不孤,积年鬱结,始一发舒,胜得清酒三升也。”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他们的现在,不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发舒兽欲的机会。”
(5).指阐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他从没有把这常识发舒出来,引证到事实上,更不必说影响他人了。”
(6).犹高昂,亢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既訐上官得志,意气益发舒,人多畏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王 下第……俄, 餘杭 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
(7).犹放达。《明史·周忱传》:“歷 宣德 、 正统 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復视事。 忱 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明史·郑一鹏传》:“ 一鹏 性伉直,居諫垣中最敢言……时诸臣进言多获谴,而 一鹏 间得俞旨,益发舒言事。”
(8).犹言无约束。《明史·徐阶传》:“会问 阶 知人之难。 阶 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攖之……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明史·申时行传》:“及 居正 卒, 张四维 、 时行 相继柄政,务为宽大……而言路为 居正 所遏,至是方发舒。”
(9).指花展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养兰诀》:“草木经夏,焦灼之后,必得此一番浓厚露气,濡养两月,方得含膏孕秀,以待来春发舒。”
(10).犹施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魏 汤 二尚书敭歷槐棘,多所发舒。”
(11).犹言充分发展。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鋭于千载。”
(2).扩散;发散。《汉书·梁王刘立传》:“ 永始 中,相 禹 奏 立 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奏 立 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 谷永 上疏曰:‘……案事者乃验问恶言,何故猥自发舒?’”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宋史·乐志十一》:“维莫之春,五阳发舒。日之夕矣,三星在隅。”
(3).犹言立功扬名,得志显达。 明 袁宏道 《寿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盖天下唯至翕生至张,山以翕为体,而夭乔以蕃为用。故唯母之凝结,乃 献夫 之所以发舒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居三年,公子又下第。 恂九 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4).抒发;发泄。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辱书惠……惊喜交至,若接晤言,而书辞恳惻,上昭国恩,次述先美,穆乎仁义之发舒,自非积诸中者深且厚,何能至是乎?” 清 刘大櫆 《与左君书》:“谨撰序文以往,聊用发舒其怀念之情。”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今者奉教君子,吾道因以不孤,积年鬱结,始一发舒,胜得清酒三升也。”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他们的现在,不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发舒兽欲的机会。”
(5).指阐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他从没有把这常识发舒出来,引证到事实上,更不必说影响他人了。”
(6).犹高昂,亢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既訐上官得志,意气益发舒,人多畏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王 下第……俄, 餘杭 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
(7).犹放达。《明史·周忱传》:“歷 宣德 、 正统 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復视事。 忱 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明史·郑一鹏传》:“ 一鹏 性伉直,居諫垣中最敢言……时诸臣进言多获谴,而 一鹏 间得俞旨,益发舒言事。”
(8).犹言无约束。《明史·徐阶传》:“会问 阶 知人之难。 阶 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攖之……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明史·申时行传》:“及 居正 卒, 张四维 、 时行 相继柄政,务为宽大……而言路为 居正 所遏,至是方发舒。”
(9).指花展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养兰诀》:“草木经夏,焦灼之后,必得此一番浓厚露气,濡养两月,方得含膏孕秀,以待来春发舒。”
(10).犹施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魏 汤 二尚书敭歷槐棘,多所发舒。”
(11).犹言充分发展。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鋭于千载。”
《漢語大詞典》:宣畅(宣暢)
(1).宣扬;传布。《诗·大雅·崧高》“四方于宣” 汉 郑玄 笺:“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后汉书·顺帝纪》:“夷狄叛逆,赋役重数,内外怨旷,惟咎叹息。其遣光禄大夫案行,宣畅恩泽,惠此下民,勿为烦扰。” 明 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於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復於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復可覩。”
(2).舒散;抒发。 唐 陆贽 《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宣畅鬱堙,不可不洞开襟抱;洗刷疵垢,不可不盪去瘢痕。”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圣人知声音之道,足以感人也,拊石截竹,八音克谐,定其律吕,授以节奏,调摄志气,宣畅性情,使闻其声者,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3).流畅。《云笈七籤》卷三十:“﹝鼻﹞两孔之下源是死气之门,元生君严固守之,使精神宣畅于百节,血液盈满于千关。” 明 李贽 《读律肤说》:“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
(2).舒散;抒发。 唐 陆贽 《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宣畅鬱堙,不可不洞开襟抱;洗刷疵垢,不可不盪去瘢痕。”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圣人知声音之道,足以感人也,拊石截竹,八音克谐,定其律吕,授以节奏,调摄志气,宣畅性情,使闻其声者,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3).流畅。《云笈七籤》卷三十:“﹝鼻﹞两孔之下源是死气之门,元生君严固守之,使精神宣畅于百节,血液盈满于千关。” 明 李贽 《读律肤说》:“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
《漢語大詞典》:振发(振發)
(1).怒发。《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王冰 注:“振,怒也,发,出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三》:“ 坡翁 此志,笔力跌荡振发,风起水涌,真足以发扬之。”
(2).犹显扬,发扬。 唐 刘禹锡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诗:“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名声自里閭。”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正阳门庙》:“中间销沮异谋,振发忠义,以助成圣纪者,其功不小也。”
(3).振作,奋发。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木刻孔明像》:“ 高宗 南渡之后,偏安 江 左,委靡頽坠,不能振发恢復疆土以雪仇。”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然若言论长此奄奄无生气,将见人心无从振发。”
(4).抒发。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览形胜,玩境物,输写情况,振发其抑鬱,而宣其和平,亦岂非一时之乐哉!”
(5).赈济发放。 宋 范仲淹 《奏灾后合行四事》:“虽民委沟壑,而仓廪空虚,无所振发。”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常平之粟,累经振发,所存无几矣。”
(2).犹显扬,发扬。 唐 刘禹锡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诗:“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名声自里閭。”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正阳门庙》:“中间销沮异谋,振发忠义,以助成圣纪者,其功不小也。”
(3).振作,奋发。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木刻孔明像》:“ 高宗 南渡之后,偏安 江 左,委靡頽坠,不能振发恢復疆土以雪仇。”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然若言论长此奄奄无生气,将见人心无从振发。”
(4).抒发。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览形胜,玩境物,输写情况,振发其抑鬱,而宣其和平,亦岂非一时之乐哉!”
(5).赈济发放。 宋 范仲淹 《奏灾后合行四事》:“虽民委沟壑,而仓廪空虚,无所振发。”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常平之粟,累经振发,所存无几矣。”
《漢語大詞典》:发摅(發攄)
(1).宣扬;传播。 宋 周敦颐 《〈周子全书〉序》:“阐明先哲之菁华,发攄斯道之统绪,至精至确,蔑以加矣。”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二章:“详考 欧 美 政治经济之理论与实际,随预备,随发攄,以求适用於吾国。”
(2).抒发;发泄。 明 梅之熉 《〈古今谭概〉叙》:“不有牢骚鬱积於中而无路发攄也,亦不欲谭。”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又地方官相与违难,噫气填胸肺间,因自戒执笔,恐发攄太过,以益时忌。”
(3).指阐发。 王闿运 《湘绮楼论诗文体法》:“ 太冲 、 安仁 ,发攄学识,用兼《诗》《书》,其文烂焉。”
(4).使奋发。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一倡百和,歷久弥坚,且其学校教育,又能发攄民族,故 湘省 之革命风潮,不必 鄂省 为之倡,已不可须臾缓矣。”
(2).抒发;发泄。 明 梅之熉 《〈古今谭概〉叙》:“不有牢骚鬱积於中而无路发攄也,亦不欲谭。”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又地方官相与违难,噫气填胸肺间,因自戒执笔,恐发攄太过,以益时忌。”
(3).指阐发。 王闿运 《湘绮楼论诗文体法》:“ 太冲 、 安仁 ,发攄学识,用兼《诗》《书》,其文烂焉。”
(4).使奋发。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一倡百和,歷久弥坚,且其学校教育,又能发攄民族,故 湘省 之革命风潮,不必 鄂省 为之倡,已不可须臾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