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52,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战陈
耕战
兵战
战旗
巷战
蚁战
战灼
夜战
后战
拒战
十战
速战
战火
战勋
四战
《漢語大詞典》:战陈(戰陳)
见“ 战阵 ”。
《漢語大詞典》:战阵(戰陣)
亦作“ 战陈 ”。
(1).作战的阵法。左传·成公七年:“教 吴 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 楚 。”《后汉书·刘陶传》:“今 西羌 逆类,私署将帅,皆多 段熲 时吏,晓习战陈,识知山川。”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文武归为一途,儒知战阵,将知仁义,则弊去。”
(2).交战对阵。《礼记·祭义》:“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王平 、 廖化 ……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
(3).阵列;阵营。 唐 韩愈 《南山诗》:“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漢語大詞典》:耕战(耕戰)
指农耕与战争。古代重视农耕和战争,并主张两者相结合。《商君书·慎法》:“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吴起 为 楚悼王 立法……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汉 王充 论衡·非韩:“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
《漢語大詞典》:兵战(兵戰)
犹战争;作战。管子·霸言:“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 建安 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 鲁迅 《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况且即是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妨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
《漢語大詞典》:战旗(戰旗)
军中的旗帜。 五代 齐己 《杨柳枝》诗:“多谢将军遶营种,翠中閒卓战旗红。” 阿英 《夜》:“一眼看去,江上不知有多少的伟大之暗影,仿佛都执着战旗在奔向前敌。”
《國語辭典》:巷战(巷戰)  拼音:xiàng zhàn
双方短兵相接,在街巷中作战。《新五代史。卷五一。杂传。范延光传》:「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军语。战事军语》:「巷战:于街道市镇之间交战也。」
《骈字类编》:蚁战(蚁战)
李俊民有蚁战图诗
《漢語大詞典》:战灼(戰灼)
惶恐不安。《晋书·王濬传》:“伏读严詔,惊怖悚慄,不知躯命当所投厝。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莫不代子战灼,而子独何以安?” 宋 岳珂 桯史·刘蕴古:“时 藴古 家在 幽 燕 ,自知失言,内愒不得对,比茶甌至,战灼不復能执,几堕地。”
分類:惶恐不安
《國語辭典》:夜战(夜戰)  拼音:yè zhàn
夜间战斗。如:「敌军在激烈的夜战中损失惨重,黎明时即宣布投降。」《后汉书。卷七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公孙瓒》:「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雠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
《骈字类编》:后战(后战)
魏志贾诩传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孙武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后又旧唐书李绩传为行军总管前战 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
《漢語大詞典》:拒战(拒戰)
抵御抗击。后汉书·袁绍传:“ 荣 夜开门内 操 兵, 配 拒战城中,生获 配 。”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晋书·明帝纪:“ 李驤 等寇 寧州 ,刺史 王逊 遣将 姚岳 拒战於 堂狼 ,大破之。”
分類:抵御抗击
《骈字类编》:十战(十战)
唐书高仁厚传杨师立自督士十战皆北 宋史刘鋹传见六奇下
《漢語大詞典》:速战(速戰)
迅速作战。左传·定公四年:“子必速战,不然不免。”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必胜之师,必在速战。” 清 魏源 《王翦苻坚论》:“从来客兵利速战,主兵利持重。”
《國語辭典》:战火(戰火)  拼音:zhàn huǒ
战争、战事。如:「这个繁荣的小镇竟然在一夕之间毁于战火,真是令人叹惋!」
《漢語大詞典》:战勋(戰勳)
战功,军功。 唐 张说 《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朝盛勇爵,家荣战勋。” 唐 路岩 《义昌节度使浑公神道碑》:“阴德代封之庆,则大於 于公 虞詡 ;战勋忘家之跡,则优於 平阳 去病 。”
分類:战功军功
《漢語大詞典》:四战(四戰)
犹言四面受敌。《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史记·乐毅列传:“ 赵 ,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张守节 正义:“﹝ 赵 ﹞东邻 燕 、 齐 ,西边 秦 、 楼烦 ,南界 韩 、 魏 ,北迫 匈奴 。”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劒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 李贤 注:“ 陈留 地平,四面受敌,故谓之四战之地也。”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盖 淮上 四战之场,虏敌往来之地,民生其间,势固应尔。” 明 孟鼐 《前指挥卓焕妻钱氏》诗:“ 维扬 四战地,锋刃争刳屠。”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河南 是四战之地,暂时不打算去了。”
分類:四面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