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滑奏  拼音:huá zòu
由一音滑至另一音的奏法。为英语glissando的意译。可用于演奏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等。
《国语辞典》:簧片  拼音:huáng piàn
簧乐器的发声器。为英语reed意译。是一片置于乐器吹口或通气口具有弹性的片状物。通常以竹片、木片或金属片制成。
《国语辞典》:末世论(末世论)  拼音:mò shì lùn
讲解末日之事的教义。为英语Eschatology的意译。根据对时间及历史的看法,末世论可分为神秘末世论及历史末世论两种。神秘末世论讲宇宙和混沌之间永世之争,以命定之事的实现为大自然的完善化。历史末世论则认为命定之事的实现是历史的实现、调整或变化。
《国语辞典》:形上学(形上学)  拼音:xíng shàng xué
哲学的一部门。为英语Metaphysics的意译。西元前四世纪由亚里斯多德首创,是讨论所有事物的共同点及此共同点所具有的特性。研讨的对象包括了超物质、超感觉或超现象之物。如:「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是形上学的目的。」也称为「本体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实体论」。
《国语辞典》:三和弦  拼音:sān hé xián
由三个音组成的和弦。为英语triad的意译。彼此间的距离为三度音程,最低一音称根音,依次为三度音、五度音。
《漢語大詞典》:吉祥海云(吉祥海雲)
梵语的意译。“卍”字的别称。《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 如来 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参见“ 卍 ”。
《漢語大詞典》:吉祥天女
梵语的意译。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财富、美丽女神。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为四大天王之一 毗沙门天 之妹,有“大功德”于众,故也称“功德天”。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尔时大吉祥天女,即从座起前礼佛足,合掌恭敬。”
《國語辭典》:寡头政治(寡頭政治)  拼音:guǎ tóu zhèng zhì
oligarchy
由属于特权阶级的少数人掌握政权的统治方式,如同古希腊的贵族政治。
分類:希腊意译
《漢語大詞典》:诃利帝母(訶利帝母)
梵语译音。意译为暴恶。即 鬼子母神 。原为凶神,后为育子、安产、维护佛法之神。翻译名义集·八部引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於行末安一盘,以供 訶利帝母 。”
《漢語大詞典》:补特伽罗(補特伽羅)
佛教语。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旧译为“福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补特伽罗,数取趣也。”意为屡往五趣轮回者。 章炳麟 《无神论》:“若云由补特伽罗而生,而此补特伽罗者亦復无其自性,是故人我之见必不能立。”参见“ 五恶趣 ”。
《漢語大詞典》:五恶趣(五惡趣)
佛教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轮迴处所。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而言,均为不良之趋所。《无量寿经》卷下:“往生 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亦省作“ 五趣 ”。《俱舍论》卷八:“谓前所説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按,傍生,即畜生。
《漢語大詞典》:冰激凌
英语icecream的音译兼意译。亦译作“冰淇淋”。一种半固体的冷食,用水、牛奶、鸡蛋、糖、果汁等调和后,一面加冷一面搅拌,使凝结而成。 老舍 《牺牲》:“男女的交际,单讲吃冰激凌的钱, 中国 人也花不起!” 冰心 《寂寞》:“ 小小 连忙谢了婶婶,自己又买了一瓶香蕉油。妹妹问:‘买这个作什么?’ 小小 笑道:‘回家做冰激凌去!’”
《漢語大詞典》:庵摩罗(菴摩羅)
(1).果名。即菴摩勒。
(2).佛教语。梵语amala的音译。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谓经修行,阿赖耶识脱离迷妄,达到清净无漏时,则称此名。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菴摩罗。”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菴摩罗者,译言无垢,即此阿赖耶识永离垢染而得此名。”
《國語辭典》:阿弥陀佛(阿彌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佛。译自胡语。他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著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也称为「无量寿佛」。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阿那波那
梵语译音。意译为数息观。佛教静修之法,数鼻息的出入,使心境恬静宁一。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但契经不云乎?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门,此门彻下彻上,不局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