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忧患意识(忧患意识)  拼音:yōu huàn yì shì
处于安定中仍不忘思虑急难处境的危机感。如:「唯有对自己的国家前途怀有忧患意识,才能避免民族走向衰败的命运。」
《国语辞典》:意识历程(意识历程)  拼音:yì shì lì chéng
个体与环境互动时,对己身与外在自觉的历程。
《国语辞典》:意识型态(意识型态)  拼音:yì shì xíng tài
参见「意识形态」条。
《国语辞典》:意识障碍(意识障碍)  拼音:yì shì zhàng ài
对外界事物与自身的辨识能力、反应能力减退或丧失。轻微的症状是意识模糊,严重时则全身失去反应。
《国语辞典》:前意识(前意识)  拼音:qián yì shì
心理学上精神分析论者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个意识层次。为英文preconscious的意译。前意识的经验目前不在意识之中,但可以被触接提取至意识层次。其与潜意识的最大差别在:潜意识中积存的经验,人无法记忆;而前意识中的经验是可以记忆。在作精神分析时,把个人潜意识中的经验唤回到意识层次,中间必须经过前意识。
《漢語大詞典》:公共关系意识
简称“公关意识”。能自觉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相当作用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到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重视信息的沟通、传播,能主动、积极开展公关活动。
《漢語大詞典》:法律意识
重视、遵守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观念。主要反映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评价。表现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漢語大詞典》: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漢語大詞典》:道德意识
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國語辭典》:潜意识(潛意識)  拼音:qián yì shì
心理学上指潜在意识之下不为个人所觉知的心理状态。也称为「下意识」。
分類:下意识
《國語辭典》:社会意识(社會意識)  拼音:shè huì yì shì
社会中个人所共享的情感认同与感知结构。社会意识的形成与政治经济结构与个人社会位置有关,社会意识也同时影响了群体关系与社会变迁。参见「阶级意识」、「社区意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