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心惊胆战(心驚膽戰)  拼音:xīn jīng dǎn zhàn
形容十分害怕。《西游记》第一○回:「龙王见说,心惊胆颤,毛骨悚然。」《精忠岳传》第四三回:「兀朮三人,听得战鼓齐鸣,心惊胆战。」也作「胆战心惊」。
分類:惊恐
《国语辞典》:两脚写字(两脚写字)  拼音:liǎng jiǎo xiě zì
形容因惊恐而脚步拖拉不能行动。《石点头。卷一二。候官县烈女歼仇》:「那婆子听说,起身要躲,两脚写字,只管望后要倒。」
《国语辞典》:面色发白(面色发白)  拼音:miàn sè fā bái
面容发白。形容因惊恐、恚怒或身体不适使脸色惨白。如:「那个人面色发白,莫非晕车了。」
《国语辞典》:毛发倒竖(毛发倒竖)  拼音:máo fǎ dào shù
1.毛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二○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齿嚼唇,满口流血。」
2.极为惊恐的样子。《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隔扇开閤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国语辞典》:毛发俱竖(毛发俱竖)  拼音:máo fǎ jù shù
害怕得毛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极为惊恐、害怕的样子。如:「在寒风的夜晚,听到飕飕的风声,会令人毛发俱竖。」
《国语辞典》:寒毛直竖(寒毛直竖)  拼音:hán máo zhí shù
因惊恐使身上的细毛直立。比喻恐怖到了极点。《红楼梦》第八二回:「觉得窗缝里透进一缕凉风来,吹得寒毛直竖,便又躺下。」
《国语辞典》:骇人耳目(骇人耳目)  拼音:hài rén ěr mù
使人惊恐害怕。如:「暴徒的手段十分残忍,骇人耳目。」
分类:惊恐害怕
《国语辞典》:汗出如浆(汗出如浆)  拼音:hàn chū rú jiāng
流出的汗水像水浆一样多。形容惊恐的模样。如:「他吓得汗出如浆,不知所措。」
《国语辞典》:惊疑不定(惊疑不定)  拼音:jīng yí bù dìng
内心惊恐怀疑不能平静。如:「正当大家惊疑不定的时候,公司负责人出面澄清谣言,安抚人心。」《三国演义》第九八回:「吾早有细作在城内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惊疑不定。」
《国语辞典》:惊神未定(惊神未定)  拼音:jīng shén wèi dìng
惊恐慌乱的心神还没有平定下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喘吁吁吐气不齐,战兢兢惊神未定。」
《国语辞典》:慄慄危惧(慄慄危惧)  拼音:lì lì wéi jù
形容非常惊恐、害怕。《书经。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宋。辛弃疾〈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以古准今,盛衰相乘,物理变化,圣人处之,岂非慄慄危惧,不敢自暇之时乎?」
《国语辞典》:魂销魄散(魂销魄散)  拼音:hún xiāo pò sàn
比喻非常惊恐害怕。《红楼梦》第三二回:「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魂销魄散。」也作「魂飞魄散」。
分类:惊恐害怕
《国语辞典》:挝耳揉腮(挝耳揉腮)  拼音:zhuā ěr róu sāi
形容惊恐、快乐、惊喜等。《孤本元明杂剧。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也作「挝耳挠腮」。
《国语辞典》:挝耳挠腮(挝耳挠腮)  拼音:zhuā ěr náo sāi
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惊恐、快乐、惊喜等。《金瓶梅》第五九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半日,方才苏省。」《歧路灯》第一○回:「这个猪八戒的科诨排场,言语挑逗,故作挝耳挠腮之状。」也作「挝耳揉腮」。
《国语辞典》:褪前擦后(褪前擦后)  拼音:tùn qián cā hòu
从前面退下来又碰到后面的。形容人惊恐不安的样子。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三折:「怕的是严城夜禁天街净,响当当喝号提铃,諕的我褪前擦后不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