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54,分11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性具
性爱
民性
褊性
由性
性根
素性
玉性
花性
恒性
贞性
直性
习性
悟性
性高
《国语辞典》:性具  拼音:xìng jù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主张之一。认为一切现象是法性本来所具有的。众生的本性既具有佛的善法,也具菩萨以下九界的恶法。一切都是法性本来具有。《十二门指要钞。卷下》:「故知他宗极圆秖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又不谈性具百界,但论变造诸法,何名无作邪?」也作「本具」、「体具」、「理具」。
《漢語大詞典》:性爱(性愛)
(1).相亲相爱。 晋 陶潜 《归鸟》诗:“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2).雌雄性之间的爱恋。 郭沫若 《豕蹄·孟夫子出妻》:“自然在 孟子 的时代,人还没有知道凡是昆虫的作声其实是含有性爱的要求的。”
(3).特指人类的两性相爱。
《漢語大詞典》:民性
人的天赋本性。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荀子·大略:“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淮南子·泰族训》:“圣人治天下,非易民性也。”《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汉 王粲 《儒吏论》:“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
分類:天赋
《漢語大詞典》:褊性
褊狭的生性。 唐 张彪 《杂诗》:“君子有褊性,矧乃寻常徒。”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夙痾紏纤质,褊性惮形劳。”
分類:褊狭生性
《國語辭典》:由性  拼音:yóu xìng
放任自己的言行、性情,不加以拘束。如:「凡事都要理性思考,不要由性胡为,就不会出纰漏。」
《國語辭典》:性根  拼音:xìng gēn
根性。唐。李绅〈寿州法华院石经堂记〉:「随其性根,用假方便。」
分類:根性
《國語辭典》:素性  拼音:sù xìng
本性。《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素性顽鄙,临事益惧。」《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有妻巫氏,姿容绝世,素性贞淑。」
分類:本性
《漢語大詞典》:玉性
喻坚贞的品性。 唐 孟郊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诗:“松色不肯秋,玉性不可柔。” 唐 白居易 《和思归乐》:“在火辨玉性,经霜识松贞。”
分類:坚贞品性
《骈字类编》:花性
唐 李白 怨情 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
《漢語大詞典》:恒性(恆性)
亦作“恒性”。
(1).常性;固有的本性。《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绥厥猷惟后。” 孔 传:“顺人常有之性。”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忧合欢离,品物恆性,故鱼以泉涸而呴沫,鸟因将死而鸣哀。” 明 何景明 《咏怀》:“金石有恆性,销鑠詎能迁。”
(2).犹恒心。 鲁迅 《书信集·致陈烟桥》:“但我以为须有恒性而极负责的人,虽是小事情,也看作大事情做,才是。”参见“ 恆心 ”。
《國語辭典》:恒心(恆心)  拼音:héng xīn
恒久不变的心志。《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个乡里的妈妈儿,可晓得甚么叫作恒心,她又晓得甚么叫作定力?」
《漢語大詞典》:贞性(貞性)
坚贞不移的禀性;贞烈清白的志节。 五代 齐己 《答崔校书》诗:“不随喧滑迷贞性,何用潺湲洗污闻。” 明 陆采 《明珠记·闺叹》:“贱妾不知小姐这般贞性,一时唐突了。”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吾以望七之龄,客居斯土,饮瀣餐霞,足怡贞性。”
《漢語大詞典》:直性
(1).正直的性情。 唐 杜甫 《早发》诗:“艰危作远客,干请伤直性。” 仇兆鳌 注:“艰危作客,不得不干请,一涉干请,自惭非本性。”
(2).谓本性。 唐 郑薰 《赠巩畴》诗:“圆澈保直性,客尘排妄情。”
《國語辭典》:习性(習性)  拼音:xí xìng
1.长期养成的习惯与性情。《北史。卷八一。儒林传。序》:「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2.修身养性。《北史。卷四二。常爽传》:「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
《國語辭典》:悟性  拼音:wù xìng
1.分析、领悟事物的能力。《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贾氏三兄弟当中,算贾葛民顶聪明,悟性极好。」
2.哲学上指提供先天概念,以综合感觉材料构成知识的能力。也称为「知性」。
《漢語大詞典》:性高
犹性大。《水浒传》第四回:“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
分類:性高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