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思潮  拼音:sī cháo
1.一时代、一地方大众思想的趋势。
2.起伏不定的思绪。
《國語辭典》:波涛(波濤)  拼音:bō táo
1.大波浪。唐。杜甫 白凫行:「故畦遗穗已荡尽,天寒岁暮波涛中。」《三国演义》第四八回:「正观之际,忽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
2.引申为乱世。唐。杜甫八哀诗〉八首之八:「波涛良史笔,芜绝大庾岭。」
3.逃亡。《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季布诗咏》:「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内。」也作「波逃」、「逋逃」。
《國語辭典》:波澜(波瀾)  拼音:bō lán
1.波浪、波涛。《文选。刘桢。杂诗》:「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比喻世事或人心的起伏变化。《晋。陆机。君子行》:「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三:「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3.比喻文章气势壮阔。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唐。方干 越中逢孙百篇诗:「上才乘酒到山阴,日日成篇字字金;镜水周回千万顷,波澜倒泻入君心。」
《國語辭典》:波浪  拼音:bō làng
1.水面高低起伏的现象。
2.面容、面貌。元。高安道〈哨遍。暖日和风套。二煞〉:「老保儿强把身躯纽,切驾的波浪上堆著霜雪,把关子的栲门上似告油。」
3.风趣。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我是寨儿中风月的元戎将,善吟咏会波浪,能撰梨园新乐章。」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二折:「一刬地疏狂,千般的波浪。诸馀的事行,难道是不理会惜玉怜香。」
《國語辭典》:新潮  拼音:xīn cháo
1.刚涨起的潮水。宋。孔平仲和常父望吴亭〉诗:「混混过新潮,峨峨起层浪。」
2.比喻思想或行为走在时代尖端。如:「他的打扮一向都很新潮。」
《漢語大詞典》:狂涛(狂濤)
(1).汹涌的波涛。 五代 齐己 《观李琼处士画海涛》诗:“巨鼇转侧长鰌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词:“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就这样她跑到了海边,毫没有顾惜地纵身扑向了怪啸着的狂涛巨浪。”
(2).喻祸乱。 明 黄道周 《漳郡寇退寄候刘远予明府》诗之二:“名贤良不负,半壁倚长城。能使狂涛退,遂闻溟海清。”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狂涛兴起,人间战祸。”
(3).喻险境。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耶彼策 曰:‘汝得救孺子众!汝以为脱身狂涛,获天幸歟!’”
(4).喻澎湃的思潮。 姚雪垠 《言志篇》:“停笔时抛激动泪,狂涛迭起砚池中。”
《國語辭典》:狂澜(狂瀾)  拼音:kuáng lán
1.汹涌的波涛。如:「台风逼近时,海岸掀起阵阵狂澜。」
2.比喻时势、潮流的衰颓,如同巨浪倾泻一般,难以遏止。如:「力挽狂澜」。唐。韩愈 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國語辭典》:逆风(逆風)  拼音:nì fēng
迎面对著风。如:「逆风前进」。《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一路又遇逆风,走了四五天,才走到芜湖。」
《國語辭典》:翻腾(翻騰)  拼音:fān téng
1.上下滚翻,翻动。如:「许多问题在他脑中翻腾,使他澈夜未眠。」
2.翻乱原来的顺序。比喻旧事重提。《红楼梦》第五五回:「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子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
3.辗转反侧。形容睡不著觉。《红楼梦》第四八回:「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
4.变化翻新,推陈出新。宋。魏了翁贺新郎。旧日重阳日〉词:「造物翻腾新机杼,不踏诗人陈迹。」元。张养浩〈一枝花。用尽我套。梁州曲〉:「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也作「番腾」。
《國語辭典》:玄学(玄學)  拼音:xuán xué
1.魏晋时代,何晏、王弼等发挥道家老庄思想,融合周易等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因为谈论的为玄虚的道理,故称为「玄学」。
2.哲学的一部门,为英语Metaphysics的意译。参见「形而上学」条。
《漢語大詞典》:翻卷(翻捲)
翻转卷动。亦喻思潮翻腾。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脑海里反覆翻卷着许多与 日本 友人交往的画面。”
《國語辭典》:发祥地(發祥地)  拼音:fā xiáng dì
兴起、发源的地方。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漢語大詞典》:沉滓
沉淀物;沉在水中的渣滓。也喻消失的落后腐朽的事物和反动思潮或势力。例如:《沉滓的泛起》——鲁迅
《國語辭典》:变种(變種)  拼音:biàn zhǒng
生物由原种变生的新种,称为「变种」。
《國語辭典》:唯美主义(唯美主義)  拼音:wéi měi zhǔ yì
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文艺思想。主张艺术只为本身的美而存在,即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审美的标准应不受道德、功利、社会风气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