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通忧共患(通憂共患)
共同承担忧患。 康有为 等《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國語辭典》:同忧相救(同憂相救)  拼音:tóng yōu xiāng jiù
忧戚相同的人互相救助。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國語辭典》:同休共戚  拼音:tóng xiū gòng qī
共同欢乐、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周书。卷二一。列传。尉迟迥》:「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旧唐书。卷一七七。列传。杜审权》:「卿位居元辅,与朕同休共戚。」
《国语辞典》:后顾之患(后顾之患)  拼音:hòu gù zhī huàn
来自后方、家里或将来的忧患。《旧五代史。卷四八。唐书。末帝本纪下》:「敏劝帝立东丹王赞华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则契丹主有后顾之患,不能久驻汉地矣。」也作「后顾之忧」。
《国语辞典》:后顾之虞(后顾之虞)  拼音:hòu gù zhī yú
来自后方、家里或将来的忧患。《清史稿。卷三二八。常青传》:「大营距府城未远,势相犄角,无后顾之虞。」也作「后顾之忧」。
《国语辞典》:分忧共患(分忧共患)  拼音:fēn yōu gòng huàn
分担别人的忧虑,共同承受忧患。《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
《国语辞典》:高而不危  拼音:gāo ér bù wéi
位居高官而没有倾危的忧患。《孝经。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国语辞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拼音: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
人在忧患中能发愤图强而得以生存,处于顺境易沉湎于安乐而招致灭亡。《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宋。陆九渊〈与苏宰书〉:「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国语辞典》:主忧臣辱(主忧臣辱)  拼音:zhǔ yōu chén rù
君王有忧患,臣子无法分忧解劳,是臣子的过失耻辱。常作为臣子向君王表示忠诚的话。《三国演义》第三三回:「丞相差矣,某闻主贵臣荣,主忧臣辱,某久事袁氏,岂可背之!」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因此圣人怀忧,无可奈何。便好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若不与主上分忧,岂为臣子之道。」
《国语辞典》:备尝忧患(备尝忧患)  拼音:bèi cháng yōu huàn
历尽忧患,饱经世故。如:「他这十年漂泊在外,备尝忧患,所以满身风霜,一脸世故的样子。」
分类:历尽忧患
《國語辭典》:患难之交(患難之交)  拼音:huàn nàn zhī jiāo
共同经历困苦艰难而互相扶持的好朋友。《醉醒石》第一○回:「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国语辞典》:患难与共(患难与共)  拼音:huàn nàn yǔ gòng
共同承担忧患与灾难。形容彼此一心一德,肝胆相照。如:「真正的朋友应是能够患难与共的。」
《國語辭典》:后顾之忧(後顧之憂)  拼音:hòu gù zhī yōu
来自后方、家里或将来的忧患。《魏书。卷五三。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怀怆慨。」《宋史。卷四四○。文苑传二。柳开传》:「令彼有后顾之忧,乃可制其轻动。」也作「后顾之虑」、「后顾之患」、「后顾之虞」。
《漢語大詞典》:憔迫
忧患煎迫。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乡国屯危,公私憔迫, 邳彤 之切,长乱心胸。”
分類:忧患煎迫
《国语辞典》:内顾之忧(内顾之忧)  拼音:nèi gù zhī yōu
来自家庭或国家内部的忧患。《周书。卷一。文帝纪上》:「使其进有内顾之忧,退有被蹑之势。」《三国演义》第九一回:「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