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8,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可人
如意
不变
圣心
赏心
宜人
尽心
德意
上意
诚心
神交
宸衷
生气
失意
愚衷
《國語辭典》:可人  拼音:kě rén
1.性情可取或有才德的人。《礼记。杂记下》:「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唐。孔颖达。正义:「可人也者,谓其人性行是堪可之人也。」也称为「可儿」。
2.令人满意、惹人怜爱。金。刘汲〈题西岩〉诗:「卜筑西岩最可人,青山为屋水为邻。」《董西厢》卷五:「是必你叮咛嘱付,你那可人的姐姐,教今夜早来些。」
3.爱人、意中人。《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可人去后无日见,俗子来时不待招。」
《國語辭典》:如意  拼音:rú yì
1.称心、符合心中的意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观君丰格,功名不患无缘,但必须待尊阃天年之后,便得如意。」明。王玉峰《焚香记》第一○折:「但得皆如意,两情称,始信一点灵犀,诚通海神。」
2.搔背的器具。以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形,有长柄,可如人心意,搔背部的痒,故称为「如意」。后世演变成一种象徵吉祥的陈设品,以金、玉等精致质料刻制,顶端多作灵芝形或云形,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聊斋志异。卷一○。葛巾》:「而室内并无昋奁,床头有水精如意,上结紫巾,芳洁可爱。」《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也称为「不求人」、「搔背爬」。
3.唐武后的年号(西元692)。
《國語辭典》:不变(不變)  拼音:bù biàn
保持原状毫不更动。《文选。钟会。檄蜀文》:「岂宴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文选。贾谊。过秦论》:「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
《國語辭典》:圣心(聖心)  拼音:shèng xīn
1.德智完备的仁心。《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勿妄迁徙,惟留圣心。」
2.天子的美意。《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
《國語辭典》:赏心(賞心)  拼音:shǎng xīn
1.内心所喜悦的事。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2.愉悦的心情。《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國語辭典》:宜人  拼音:yí rén
1.适合于人生活的。唐。杜甫寄杨五桂州谭因州参军段子之任〉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2.明、清两朝,称五品命妇为「宜人」。《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清。林纾〈苍霞精舍后轩记〉:「微飔略振,秋气满于窗户,母宜人生时之所常过也。」
《國語辭典》:尽心(盡心)  拼音:jìn xīn
竭尽心思。《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红楼梦》第六回:「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漢語大詞典》:德意
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 宋 岳飞 《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 宋 陈亮 《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賚。” 欧阳予倩 《李秀成》第三幕:“这件袍赐给你,你要体朕的德意。”
《漢語大詞典》:上意
君上的心意、意旨。文子·上礼:“羣臣推上意而坏常,疎骨肉而自容。”新唐书·颜真卿传:“权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此权臣蔽主,不遵 太宗 之法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巴延三:“时有上亲侍小内臣 鄂罗裡 ,人素聪黠,颇解上意。”
《國語辭典》:诚心(誠心)  拼音:chéng xīn
1.真诚恳切的心意。《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演义》第六八回:「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
2.故意。如:「诚心犯错」。也作「成心」。
《國語辭典》:神交  拼音:shén jiāo
1.彼此心意投合,但凭精神相交,不涉形迹。唐。徐坚《初学记。卷一八。交友第二。叙事》:「神交,冥契:袁宏山涛别传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并高才远识,少有悟其契者,涛初不识,一与相遇,便为神交。』」《三国演义》第八二回:「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
2.彼此慕名而未谋面的交谊。《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我两人神交已久,不比泛常。」
《國語辭典》:宸衷  拼音:chén zhōng
天子的心意。《魏书。卷九三。恩倖传。王睿传》:「宸衷恳切,备在丝纶。」唐。白居易〈贺雨〉诗:「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國語辭典》:生气(生氣)  拼音:shēng qì
1.万物生长发育的状态。《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譬如秋冬的肃杀,难道真是杀吗?只是将生气伏一伏,蓄点力量,做来年的生长。」
2.生者的精气、灵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九回:「我看你一身的生气,决不是个鬼,一定要还阳的。」
3.生动活泼而有朝气。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诸暨令袁嘏》:「我诗有生气,须人捉著,不尔便飞去。」
4.发怒。《红楼梦》第七四回:「三姑娘怕奶奶生气,叫我劝著奶奶些,问奶奶这两天可吃些什么。」《文明小史》第一○回:「傅知府听了这话,愈加生气。」
《國語辭典》:失意  拼音:shī yì
1.不如意、不得志。《汉书。卷七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盖宽饶》:「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
2.意见冲突,不和睦。南朝宋。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雠。」唐。李朝威《柳毅传》:「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
《漢語大詞典》:愚衷
谦称自己的心意、心愿。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乞收成旨,以允愚衷。” 唐 刘禹锡 《代让同平章事表》:“伏乞赐寝前命,俯亮愚衷。”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今有愚衷,特求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