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1,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易意
天植
遁心
节趋
率心
达志
霸心
意恶
还意
谢臆
顺心
诚契
拂心
干怀
意寄
《漢語大詞典》:易意
改变心意。荀子·解蔽:“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 汉 枚乘 《七发》:“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閒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测,以为羽翼。”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赵·刘曜:“ 曜 但勑 毗 与诸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
《漢語大詞典》:天植
(1).犹心志。心意。管子·版法解:“故曰凡将立事,正彼天植。天植者,心也。天植正,则不私近亲,不孽疎远。”
(2).自然赋予;天生具备。 明 高攀龙 《侪鹤赵先生小传》:“先生敏慧天植,见人望形而别其臧否,闻言而悉其底里。” 清 王夫之 《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唯孝友天植,无间於族党之扬詡,祇今流传未艾。”
《國語辭典》:遁心(遯心)  拼音:dùn xīn
侥倖逃避的心理。《礼记。缁衣》:「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漢語大詞典》:节趋(節趨)
(1).进止。《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君者中心,臣者外体。外体作,然后知心之好恶;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 吕向 注:“节,止;趋,进也。”
(2).心意的节制与趣向。汉书·冯奉世传:“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无常,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错手足。” 颜师古 注:“趋,读曰趣。趣谓意所嚮。”
《漢語大詞典》:率心
(1).任其心意。宋书·彭城王义康传:“ 义康 素无术学,闇於大体,自谓兄弟至亲,不復存君臣形迹,率心逕行,曾无猜防。”
(2).犹本性。《南齐书·谢超宗传》:“根性昏动,率心险放,悖议爽真,嚣辞犯实。”
(3).尽心。魏书·张衮传:“ 袞 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謨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
《漢語大詞典》:达志(達志)
(1).实现了愿望。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喜颜非忸怩,达志无陨穫。”
(2).表达心意;表示出意愿。《宋史·乐志十二》:“皇天降物,屡化若神。圣实先识,躬以教民。功被天下,为万世文。币以达志,庶几彻闻。”
《漢語大詞典》:霸心
称霸的心意,成就王业之心。荀子·宥坐:“昔 晋 公子 重耳 霸心生於 曹 。” 王先谦 集解:“ 重耳 、 晋文公 名,亡过 曹 。 曹共公 闻其駢胁,使其裸浴,薄而观之。公因此激怒,而霸心生也。”《孔子家语·在厄》:“是以 晋 重耳 之有霸心,生於 曹 卫 ; 越王 勾践 之有霸心,生於 会稽 。”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大风》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秋风》乐极哀来,其悔志之萌乎?”
《漢語大詞典》:意恶(意惡)
心意不快。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兵真凶事,生来初不见习,顷观之,正自使人意恶。”
分類:心意不快
《漢語大詞典》:还意(還意)
(1).改变心意。《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 博 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 颜师古 注:“还,犹回也。”
(2).返回之意。梁书·萧方等传:“ 世祖 省书叹息,知无还意,乃配步骑一万,使援京都。”
《漢語大詞典》:谢臆(謝臆)
感谢的心意。 明 方孝孺 《与邵真斋书》之七:“兹族弟往 长亭 ,特致此恳,尚冀会言,以尽谢臆。”
分類:感谢心意
《國語辭典》:顺心(順心)  拼音:shùn xīn
称心,合乎心意。如:「诸事顺心」。也作「顺怀」。
《漢語大詞典》:诚契(誠契)
谓心意真诚互相投合。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暨 汉宣帝 ,亦单于慕义, 呼韩 来朝,歷纪数千,称者三代。则知非常之运,必待非常之君,诚契感通,斯为难遇。”
《漢語大詞典》:拂心
违逆其心意。多用于臣子对帝王。汉书·杜钦传:“臣窃有所忧,言之则拂心逆指,不言则渐日长,为祸不细。”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洁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业;纳拂心之至言者,所以无易方之惑也。”新唐书·元稹传:“其小人则择利曰:‘吾君所恶者拂心逆耳,吾将苟顺是非以事之。’” 宋 李纲 《论节义》:“节义之士,平居事君,苦言逆耳,至计拂心,人主类多不能堪之。”
《漢語大詞典》:干怀(干懷)
扰乱心意。北齐书·李元忠传:“ 元忠 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饮酒自娱,大率常醉。”
《漢語大詞典》:意寄
(1).寄以心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餉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
(2).犹寄托。 宋 朱熹 《跋周元翁帖》:“笔扎精妙,意寄高远。”
分類:寄托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