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98,分32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德裕
比德
隐德
清德
立德
耆德
通德
硕德
在德
九德
建德
秉德
观德
昭德
俭德
《韵府拾遗 遇韵》:德裕(德裕)
书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漢語大詞典》:比德
(1).指结党营私的行为。《书·洪范》:“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 孔 传:“民有安中之善,则无淫过朋党之恶、比周之德。” 蔡沉 集传:“比德,私相比附也。”
(2).同心同德。国语·晋语八:“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楚辞·大招》:“比德好间,习以都只。” 王夫之 通释:“比德,同心。”
谓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礼记·玉藻》:“君子於玉比德焉。”史记·商君列传:“故吾以彊国之术説君,君大説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 殷 周 矣。”后汉书·杨震传:“拟踪往古,比德哲王。” 明 何景明 《玉冈黔国地种竹》诗:“比德亮无瑕,抱节诚可久。”
《漢語大詞典》:隐德(隱德)
(1).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 昶 独异焉。”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 顺宗皇帝 以上圣之姿,早处储副,晨昏进见,必有所陈,二十餘年,未尝懈倦,阴功隐德,利及四海。” 宋 叶适 《朝散鲍公墓志铭》:“ 梁公 铭所谓‘有隐德,东南士人器重之’者, 梁公 , 元祐 名臣也。” 清 戴名世 《先世遗事记》:“余家世孝弟力田,至 南居 府君尤多隐德,乡里称为长者。”
(2).立志。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高祖 简 ,徙居于 蔡 ,曾祖 中 ,祖 真 ,皆隐德不仕。”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祖讳 德新 ,父讳 古 ,皆隐德不仕。”
《漢語大詞典》:清德
高洁的品德。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妾之先人,清德奕世。”新唐书·李石传:“ 毛玠 以清德为 魏 尚书,而人不敢鲜衣美食,况天子独不可为法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弘敬 寧乏子嗣,决不敢污使君之清德。”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清德本 关 西,遥遥溯 华 裔。”
分類:高洁品德
《國語辭典》:立德  拼音:lì dé
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故将立德,必先近仁。」
《國語辭典》:耆德  拼音:qí dé
年老德高的人。《书经。伊训》:「远耆德,比顽童。」
分類:年高德劭
《漢語大詞典》:通德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书·高熲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
《漢語大詞典》:硕德(碩德)
(1).指大德之人。晋书·隐逸传·索袭:“ 索先生 硕德名儒,真可以諮大义。”南史·周弘正传:“ 弘正 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可谓古之老成,朝之硕德。” 明 宋濂 《送璞原师还越中序》:“ 白云悦公 ,时硕德也,身居巖壑,名闻禁闕。”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寄巢墓志铭》:“ 桐 多名家, 方 为巨族,硕德英贤,联行并育。”
(2).大德。 唐 刘禹锡 《为京兆李尹答于襄州第一书》:“其宗勋有八柱之贵,其硕德有三老之重。” 宋 苏轼 《上监司谢礼上启》:“此盖伏遇某官硕德庇民,宏才伟世。”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侯既以硕德宏量高出一时,而君復以忠厚济之。” 沈从文 《边城》二:“惟运用这种习惯规矩排调一切的,必需一个高年硕德的中心人物。”
分類:大德
《韵府拾遗 职韵》:在德
南史齐始兴王鉴传武帝以鉴为益州刺史州城北门常闭不开鉴问其故于虞悰悰荅曰蜀中多夷暴有时抄掠至城下故相承闭之鉴曰古人云善闭无关键且在德不在闭即令开之戎夷慕义自是清谧
《漢語大詞典》:九德
(1).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 皋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 曰:‘何?’ 皐陶 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孔 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旧唐书·杨绾传:“宽柔敬恭,协於九德;文行忠信,弘於四教。” 清 颜元 存性编·明明德:“九德乃吾性成就。”
(2).称具有九德的人。后汉书·杨震传:“方今九德未事,嬖倖充庭。”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夫贵贱之宜,只论才德,大贤受大位,小贤受小位,故九德为帝,三德有家。”
(3).九功之德。国语·周语下:“夫六,中之色也,故名曰黄鐘,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 韦昭 注:“九德,九功之德。”参见“ 九功 ”。
《國語辭典》:九功  拼音:jiǔ gōng
1.古称六府、三事为九功,是养民、教民的九项事功。《书经。大禹谟》:「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2.周代时九种职业所应缴交的赋税。《周礼。天官。大府》:「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唐。贾公彦。疏:「谓九职之功,大宰以九职任之,成孰敛其税,则是九功也。」
《國語辭典》:建德  拼音:jiàn dé
1.建立德行或功业。《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传。太史公曰》:「当是时,剪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文选。班固。两都赋序》:「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
2.确立的德行。《老子》第四一章:「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北周武帝的年号(西元572~577)。
《漢語大詞典》:建德国(建德國)
亦称“ 建德 ”。 庄子中虚构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庄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为 建德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宋 苏轼 《和陶诗·和〈读山海经〉》之一:“ 建德 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清 黄景仁 《杂咏》诗:“浮海去 南越 ,望古 建德国 。” 康有为 《〈礼运注〉叙》:“ 庄子 建德之国 , 列子 甔甗之山 ,凡至人之所思,固不可测矣,而况 孔子 乎?”
《漢語大詞典》:秉德
保持美德。书·君奭:“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慎。”《楚辞·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汉书·文帝纪》:“皆秉德以陪朕。”三国志·蜀志·许靖传:“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明 陈子龙 《讨山寇至平昌憩项中丞双溪园》诗:“孚鱼在秉德,革梟来好音。”
分類:保持美德
《漢語大詞典》:观德(觀德)
观察德行。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史记·乐书:“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张守节 正义:“结乐使人知上之事,故观知其德也。” 北周 庾信 《贺新乐表》:“山云特起,八卦成形。凤凰于飞,九州观德。”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与为人后:“为人子者之絶本生之斩衰……屏而黜之,使不得与於观德之列,不亦可乎?”
分類:观察德行
《漢語大詞典》:昭德
(1).明德;美德。国语·郑语:“唯 荆 实有昭德,若 周 衰,其必兴矣。”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天有昭德,宝鼎自至。”
(2).宣扬美德。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鏤山岳,雕篆素,昭德垂勋,可谓多矣。”清史稿·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传:“抑有请者,垂謨昭德,莫先於史。”
(3). 汉 代雅舞名。 汉 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 五代 后晋 天福 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唐馀录》
《漢語大詞典》:俭德(儉德)
俭约的品德。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 孔颖达 疏:“言君子於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孔 传:“言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 唐 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金 陈赓 《宣宗挽词》:“俭德高千古,鸿勋际两间。” 明 李东阳 《春雨堂稿序》:“先生之俭德雅操,清心寡欲,名满天下。”
分類:俭约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