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四铁御史(四鐵御史)
指 明 代御史 冯恩 。 冯 擢 南京 御史,因极论大学士 张孚敬 、 方献夫 ,右都御史 汪鋐 三人的奸状,帝怒,下狱论死。比朝审, 鋐 当主笔, 恩 不屈,且骂 鋐 ,历数其罪。 恩 出 长安门 ,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参阅明史·冯恩传
《漢語大詞典》:铁肝御史(鐵肝御史)
宋 钱顗 为侍御史,刚正不阿,世以此称之。宋史·钱顗传:“家贫母老,至丐贷亲旧以给朝哺,而怡然无謫官之色。 苏軾 遗以诗,有‘乌府先生铁作肝’之句,世因目为铁肝御史。”
《國語辭典》:铁面御史(鐵面御史)  拼音:tiě miàn yù shǐ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倖,人称「铁面御史」。见《宋史。卷三一六。列传。赵抃》。后亦指公正不阿,负有监察权的官员或民意代表。如:「他向来公正无私,在监察委员任内,被称为『铁面御史』。」
《漢語大詞典》:提学御史
官名,在两京督察学政的御史。例如:提学御史房襄。——·张廷玉《明史》
《分类字锦》:押楼御史(押楼御史)
见押班注
分类:朝会
《漢語大詞典》:惜春御史
唐 代官名。掌护宫中花木。 唐 冯贽 《云仙散录》《玉麈集》:“ 穆宗 每宫中花开,则以重顶帐蒙蔽栏槛,置惜春御史掌之,号曰括香。”
《漢語大詞典》:行御史台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掌纠查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区设行御史台,以监察诸省。例如:走诉行御史台。——·高启《书博鸡者事》
《國語辭典》:绣衣御史(繡衣御史)  拼音:xiù yī yù shǐ
职官名。汉武帝时,侍御史有「绣衣直指」,身穿绣有图案的华丽服饰,手持斧节,以示其尊宠、威严。职在出讨奸猾,可以直接办理重大狱案,后不常置。
《漢語大詞典》:绣衣直指(繡衣直指)
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 绣衣使者 ”。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 绣衣御史 ”。 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汉 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 绣衣 ”、“ 绣衣吏 ”。《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 东吴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词之一:“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飭,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
《国语辞典》:监察御史(监察御史)  拼音:jiān chá yù shǐ
职官名。秦代以御史监理诸郡,晋代置检校御史,掌行马外事,隋代改名为「监察御史」。主管纠察内外官吏、巡抚州县狱讼、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
《漢語大詞典》:白兔御史
指 唐 酷吏 王弘义 。新唐书·酷吏传·王弘义:“始贱时,求傍舍瓜,不与。乃腾文言园内有兔,县为集众捕逐,畦蓏无遗。内史 李昭德 曰:‘昔闻苍鹰狱吏,今见白兔御史。’”
分類:酷吏
《分类字锦》:呈身御史
旧唐书韦澳传登第后十年不仕伯兄温与御史中丞高元裕友善温请用澳为御史谓澳曰高二十九持宪纲欲与汝相面汝必得御史澳不答温曰高君端士汝不可轻澳曰然恐无呈身御史竟不诣元裕之门
分类:台谏
《漢語大詞典》:佥都御史(僉都御史)
官名。 明 代都察院官员,地位次于左右副都御史。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老爷陞了僉都御史,巡抚 江西 等处地方。”
《漢語大詞典》:青袍御史
指带御史衔的幕官。 唐 李商隐 《天平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禪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 冯浩 笺注:“唐六典:袍制有五,一曰青袍。按:幕官带御史衔者。” 沈厚塽 辑评:“本篇所谓青袍御史,当指幕官带御史衔者。”
分類:御史
《分类字锦》:凌御史霜
岑参 范公丛竹歌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