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立体派(立体派)  拼音:lì tǐ pài
一种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画派。主张把自然形象还原为几何图形,再重新组合成画面。参见「立体主义」条。
《国语辞典》:线描法(线描法)  拼音:xiàn miáo fǎ
将物体的远近、层次、形象、质感等,都用线条来表现,为国画描写法之一。
《国语辞典》:厌食症(厌食症)  拼音:yàn shí zhèng
病名。由于病患对自我形象的扭曲,或在心里上产生障碍或郁结,无法排解,故而排斥饮食的病症。病人会陷入节食──狂吃──呕吐或腹泻的恶性循环,引起肠胃代谢失常及身体和情绪上的失调、混乱、严重时足以致死。此症多发生于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女性,或年老丧偶,失去亲人、朋友的老人上,患者多半有抑郁、社会疏离等心理问题。
《國語辭典》:改扮  拼音:gǎi bàn
改变外貌,伪饰身分。《文明小史》第四回:「矿师听了,连称妙计,急忙忙,两个人依言改扮。」
《國語辭典》:放映  拼音:fàng yìng
利用强光装置把图片或影片上的形象照射在幕上或墙上。如:「放映电影」。
《國語辭典》:放映机(放映機)  拼音:fàng yìng jī
放映电影用的机器。用强光源透过影片上的形象,经过镜头映在银幕上。放映机附带光电设备,把影片上的声带变成声音。
《漢語大詞典》:樊梨花
通俗小说《薛丁山征西》、戏曲《姑嫂英雄》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位巾帼英雄。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七:“要充分地发动她们,继续鼓劲,不能落后,要学 穆桂英 挂帅,像 樊梨花 征西。”
《漢語大詞典》:黄天霸
清 代武侠小说《施公案》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本为绿林好汉,后投靠封建统治者。今多借指卖身投靠、充当反动统治阶级帮凶、爪牙的叛徒。《孽海花》第十八回:“佳人才子,千篇一律,固然毫无道理;否则开口便是 驪山老母 , 齐天大圣 ,闭口又是 白玉堂 , 黄天霸 ,一派妖乱迷信的话。”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但他是为了人民大众,而不像 墨 家那样为了‘王公大人’--他是 窦尔墩 ,而不是 黄天霸 。”
《國語辭典》:呼之欲出  拼音:hū zhī yù chū
1.招呼一声,人像好像要从画中走出。语本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形容画作或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逼真生动。
2.形容人、事即将揭晓。如:「谁是下任阁揆人选,已然呼之欲出。」
《國語辭典》:记忆力(記憶力)  拼音:jì yì lì
记忆事物形象或经过的能力。如:「他的记忆力很好,凡事皆过目不忘。」
《國語辭典》:广播剧(廣播劇)  拼音:guǎng bò jù
专供在无线电中广播的戏剧,特别著重音乐配合与音响效果等艺术方式,以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
《國語辭典》:闺门旦(閨門旦)  拼音:guī mén dàn
饰演少女脚色的旦角。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國語辭典》:哈哈镜(哈哈鏡)  拼音:hā hā jìng
用凹凸玻璃做成的镜子。照起来能扭曲影像或呈相奇形怪状,引人发笑。
《漢語大詞典》:刮打嘴
一种玩具。用泥土塑成动物等形象,当中穿线,用以抽拉,发出响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一手拿着一具泥土塑成的‘刮打嘴’兔儿爷或猪八戒……一手挟着老母鸡。”
《漢語大詞典》:骨雕
在兽骨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亦指用兽骨雕刻成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