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合口 拼音:hé kǒu
1.可口、适合口味。《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2.齐声、同声。《英烈传》第二回:「这些人便合口说道:『敢不从命!』」
3.会合处、交会处。《周书。卷一。文帝纪上》:「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骑五千镇河、渭合口,为图河东之计。」
4.吵嘴、斗嘴。《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出》:「你如今与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还心愿,也免在家闲争合口。」《水浒传》第七回:「官人休要坐的,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5.合口呼的简称。参见「合口呼」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
6.伤口结痂瘉合。如:「这伤口还未合口,不能乱动。」
2.齐声、同声。《英烈传》第二回:「这些人便合口说道:『敢不从命!』」
3.会合处、交会处。《周书。卷一。文帝纪上》:「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骑五千镇河、渭合口,为图河东之计。」
4.吵嘴、斗嘴。《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出》:「你如今与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还心愿,也免在家闲争合口。」《水浒传》第七回:「官人休要坐的,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5.合口呼的简称。参见「合口呼」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
6.伤口结痂瘉合。如:「这伤口还未合口,不能乱动。」
《漢語大詞典》:一辞(一辭)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淮南子·缪称训》:“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辞,可与曲説,未可为广应也。”《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旧唐书·陆馀庆传》:“累迁中书舍人。 则天 尝引入草詔, 餘庆 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辞。” 明 王守仁 《与安之书》:“今但取 朱子 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辞。”
(2).谓异口同声。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六:“ 鲁公 盛德,盖自小官时。縉绅閒一辞谓之有手段。”
(3).一面之辞。《宋史·叶清臣传》:“苟 用章 之状果虚, 守懃 之罪果白, 用章 更寘重科,物论亦允,无容偏听一辞,以亏王道无党之义。”
(4).告辞,辞别。《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辞也。” 南朝 梁 萧钧 《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 金谷苑 ,空想竹林游。” 唐 吴融 《落叶》诗:“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2).谓异口同声。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六:“ 鲁公 盛德,盖自小官时。縉绅閒一辞谓之有手段。”
(3).一面之辞。《宋史·叶清臣传》:“苟 用章 之状果虚, 守懃 之罪果白, 用章 更寘重科,物论亦允,无容偏听一辞,以亏王道无党之义。”
(4).告辞,辞别。《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辞也。” 南朝 梁 萧钧 《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 金谷苑 ,空想竹林游。” 唐 吴融 《落叶》诗:“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國語辭典》:一口 拼音:yī kǒu
1.一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也称为「一口子」、「一口儿」。
2.众口同声。《新唐书。卷一○三。张玄素传》:「天下翕然,一口颂歌。」
3.一言,指口气坚定不变。如:「一口咬定」。《文选。左思。魏都赋》:「四海齐锋,一口所敌。」
4.计算牲畜、物品的单位名词。如:「一口羊」、「一口锅」。《三国演义》第四回:「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
5.咬嚼一下,称为「一口」。
6.形容数量很少。如:「一口饭」、「一口水」。也称为「一口子」、「一口儿」。
7.满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只听他打著一口常州的乡谈道。」
2.众口同声。《新唐书。卷一○三。张玄素传》:「天下翕然,一口颂歌。」
3.一言,指口气坚定不变。如:「一口咬定」。《文选。左思。魏都赋》:「四海齐锋,一口所敌。」
4.计算牲畜、物品的单位名词。如:「一口羊」、「一口锅」。《三国演义》第四回:「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
5.咬嚼一下,称为「一口」。
6.形容数量很少。如:「一口饭」、「一口水」。也称为「一口子」、「一口儿」。
7.满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只听他打著一口常州的乡谈道。」
《漢語大詞典》:同辞(同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