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策对(策對)
即对策。 汉 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国策》、《南华》取其灵快, 匡衡 、 刘向 取其雅健, 史迁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浑, 柳州 取其峭, 庐陵 取其宕,三 苏 取其辩,他若 贾董 策对, 庾 徐 駢体, 陆贄 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罗惇曧 《文学源流》:“自兹以降,风流相扇,浓郁瑋丽,浸盛於 西京 , 邹阳 、 枚乘 、 司马相如 、 王褒 尤为杰出, 贾谊 、 董仲舒 并为大儒,而为奏疏策对之所祖。”
《國語辭典》:发科(發科) 拼音:fā kē
1.在戏剧表演中,装出某种情态以引起观众注意。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二。连枝秀》:「发科打诨,不离机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正末做劝跌倒科云)张千,我须有些腐。(张千发科云)你可不早说与我!」
2.做出某种动作,或特指装出一些使人发笑的姿态。《水浒传》第二一回:「老娘一双眼却似琉璃葫芦儿一般。却才见押司努嘴过来,叫你发科。」《红楼梦》第五三回:「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
3.考中科举考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生来有福分的,随他文学低浅,也会发科发甲。」
2.做出某种动作,或特指装出一些使人发笑的姿态。《水浒传》第二一回:「老娘一双眼却似琉璃葫芦儿一般。却才见押司努嘴过来,叫你发科。」《红楼梦》第五三回:「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
3.考中科举考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生来有福分的,随他文学低浅,也会发科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