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平民政治  拼音:píng mín zhèng zhì
以平民主义为根据,以全民意志为主的政治。
《国语辞典》:弭盗安民(弭盗安民)  拼音:mǐ dào ān mín
消除盗匪,安抚平民。《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像这盗贼横行,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
《国语辞典》:瞽言刍议(瞽言刍议)  拼音:gǔ yán chú yì
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词。后形容自己的意见粗浅,不够成熟。《南齐书。卷二八。刘善明传》:「不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钺。」
《国语辞典》:排湾文化相(排湾文化相)  拼音:pái wān wén huà xiàng
排湾族的文化社会组织可分为地主贵族及佃农平民二大阶级,农业型态则以山地原始旱田为主,采集、狩猎为副。宗教信仰方面则倾向多神教及祖先崇拜,艺术则著重在木雕手工艺方面。
《国语辞典》:法兰西革命(法兰西革命)  拼音:fǎ lán xī gé mìng
西元一七八九至一七九九年发生于法国的平民革命。参见「法国大革命」条。
《国语辞典》:非战斗人员(非战斗人员)  拼音:fēi zhàn dòu rén yuán
不直接参与战斗的人员,包括平民及各兵种中的医师、护士、牧师、书记、战地记者等。
《国语辞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拼音:guó jiā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
国家的兴盛衰亡,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必须担负责任。
《国语辞典》: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拼音:wáng zǐ fàn fǎ 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帝王的儿子触犯了法律,要和平民接受同样的罪刑。意谓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文明小史》第四回:「照著律例上,虽说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也得详革功名,方好用刑。」《中国现在记》第二回:「俗语说得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这里只知道押犯人,却不分别谁是老爷,谁不是老爷。」
《国语辞典》:韦布匹夫(韦布匹夫)  拼音:wéi bù pǐ fū
穿著粗陋衣服的平民、老百姓。泛指普通百姓。明。陆采《怀香记》第九出:「小姐是金屋阿娇,瑶喜仙子。小生乃草莱下士,韦布匹夫。比而论之,真个天渊殊判。」
《国语辞典》:护民官(护民官)  拼音:hù mín guān
古罗马时的官员。由下级的平民中选出主持会议。对元老院违背平民利益的决议有否决权,以避免执政官对政务的独裁。也称为「保民官」。
《国语辞典》:白屋人家  拼音:bái wū rén jiā
白屋,茅草屋。「白屋人家」指生活不富裕的平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邻居有个罗仁卿,是一个白屋人家。」
《国语辞典》:布衣黔首  拼音:bù yī qián shǒu
布衣、黔首,皆指平民。「布衣黔首」泛指一般的老百姓。《隋书。卷七一。诚节列传。皇甫诞》:「愿王奉诏入庙,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
《国语辞典》:布衣卿相  拼音:bù yī qīng xiàng
以平民身分担任卿相等官职的人。古时平民、贵族在政教方面的权益差别甚大,至春秋战国后始有以平民身分而任用为卿相的情事。
《国语辞典》:布衣苇带(布衣苇带)  拼音:bù yī wěi dài
平民百姓。参见「布衣韦带」条。《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苇带。」
《国语辞典》:布衣之怒  拼音:bù yī zhī nù
布衣,平民的服饰,借指平民。「布衣之怒」指百姓为天下正义公理而发怒。《战国策。魏策四》:「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