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法
(1).犹持法,执法。亦谓执法平正。书·立政“準人” 孔 传:“準人平法,谓士官。” 孔颖达 疏:“平法之人,谓狱官也。”《汉书·宣帝纪》:“吏务平法。” 唐 李益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诗:“国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2).指公平之法。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诗:“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
《漢語大詞典》:天钧(天鈞)
亦作“ 天均 ”。
(1).谓天然均平之理。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成玄英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均。”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南朝 宋 谢镇之 《重与顾道士书》:“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自然》:“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章炳麟 《四惑论》:“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
(2).指极北之地。
(3).比喻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事之成败,犹兵之胜负,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
(4).指钧天广乐。神话中的一种天界音乐。 唐 皮日休 《上真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蹣跚。”
《國語辭典》:广衍(廣衍)  拼音:guǎng yǎn
1.博大而低平之地。《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汨淢噏习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文选。张衡。西京赋》:「尔乃广衍沃野,厥田上上。」
2.扩大、绵延。《晋书。卷三五。裴秀传》:「而虚无之言,日以广衍,众家扇起,各列其说。」《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满地种著红花,广衍有一千馀亩。」
《國語辭典》:瓯臾(甌臾)  拼音:ōu yú
殴、臾皆为瓦器。用以比喻低洼不平的地面。《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漢語大詞典》:平度
(1).平和的法度。文选·班彪〈北征赋〉:“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 吕向 注:“言阴曀不见阳景,喻天下昬乱,无明君之道,使失和平之法度。”
(2).指日月分别在二分(春分、秋分)、两弦(上弦、下弦)时运行的均平之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世之言五行消长者,止是知一岁之间,如冬至后日行盈度为阳,夏至后日行缩度为阴,二分行平度;殊不知一月之中,自有消长,望前月行盈度为阳,望后月行缩度为阴,两弦行平度。”
《漢語大詞典》:休延
指太平之世。魏书·高允传:“臣东野凡生,本无宦意。属休延之会,应旌弓之举,释褐凤池,仍参麟阁,尸素官荣,妨贤已久。”
分類:太平平之
《漢語大詞典》:陆陵(陸陵)
高平之地。 宋 曾巩 《送王希序》:“况 龙沙 章水 ,水涯之陆陵,人家园林之属于山者,莫不见,可见者不特 西山 而已,其为乐可胜道邪?”
分類:高平平之
《國語辭典》:夷世  拼音:yí shì
太平盛世。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分類:太平平之
《国语辞典》:鞍部  拼音:ān bù
连接两高地之间山脊的最低平之处,因形态如马鞍,故称为「鞍部」。
《国语辞典》: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  拼音:míng yí dài fǎng lù
书名。清黄宗羲撰,一卷,二十一篇。其书论治平之法,分为十三类,大旨在抑君重民,对清末民主思想的兴起颇有影响。清乾隆间被列为禁书。
《國語辭典》:击碎唾壶(擊碎唾壺)  拼音:jí suì tuò hú
晋代王敦酒后往往歌咏魏武帝诗歌,并以如意敲打唾壶以和节拍,造成唾壶边缘碎缺。典出《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后用以比喻对文学作品非常激赏。也作「击缺唾壶」。
《國語辭典》:和气致祥(和氣致祥)  拼音:hé qì zhì xiáng
平和融洽的气氛可招致吉祥。《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镜花缘》第七一回:「后来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荆又活转过来,岂不是和气致祥的明验么?」
《漢語大詞典》:骑驴倒堕(騎驢倒墮)
典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华山 隐士 陈摶 ……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 汴州 。中途闻 艺祖 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 华山 为道士。”后以“骑驴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清 钱谦益 《徐大于王闻诏枉诗见贺奉答》之二:“骑驴倒堕君休笑,圣世今真作幸人。”
分類:太平平之
《國語辭典》:巧妻常伴拙夫眠  拼音:qiǎo qī cháng bàn zhuó fū mián
(谚语)能干的女子总是嫁给笨拙的丈夫。旧时比喻夫妻不相配。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这浑家十分标致,便好道巧妻常伴拙夫眠。」《黄绣球》第二三回:「我们中国风俗,只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著父母做主,……十人有九成为怨偶,倒把什么巧妻常伴拙夫眠的话,归到缘分上去。」也作「巧妇常伴拙夫眠」。
《漢語大詞典》:康哉之歌
古歌谣。歌词出于书·益稷。后用以泛指颂太平之歌。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冀闻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则康哉之歌作,刑错之理清。”《晋书·段灼传》:“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藪无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视望者也。”亦省称“ 康歌 ”。北齐书·循吏传·崔伯谦:“卿骋足 瀛部 ,已著康歌,督府务殷,是用相授。”隋书·食货志:“ 禹 制九等而康歌兴, 周 人十一而颂声作。”参见“ 康哉 ”。
《漢語大詞典》:康哉
《书·益稷》:“﹝ 皋陶 ﹞乃賡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歌词称颂君明臣良,诸事安宁。后遂以“康哉”为歌颂太平之词。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协心毗圣世,毕力讚康哉。”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康哉可期,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