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常住  拼音:cháng zhù
佛教用语:(1)永存。《大乘大义章。卷上》:「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坏。」(2)解脱的境界。《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3)寺院或僧人的用具。唐。冯翊《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朱崖出镇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著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
《漢語大詞典》:常住奴
旧时寺院中的奴仆。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僧 一行 ﹞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
《漢語大詞典》:十方常住
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四方。”《水浒传》第六回:“我这里是个非细去处。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及病起往访,则寺中无是二僧。或曰古佛现化;或曰十方常住,来往如云,萍水偶逢,已飞锡他往云。”
《漢語大詞典》:人我
(1).他人与我。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关尹子·二柱》:“浑人我,同天地。”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人知脑气筋通五官百骸为一身,即当知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也。”
(2).借指尘世。 元 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人我场中枉驰骤,苦海波中早回首。”
(3).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坛经》三五:“人我是 须弥 ,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无人我, 须弥 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
(4).佛教语。人相和我相并称的略语。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人我将无同,是非空诸所。”详“ 四相 ”。
《漢語大詞典》:四相
佛教以离、合、违、顺为四相。《楞严经》卷三:“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分類:佛教四相
《國語辭典》:四相  拼音:sì xiàng
佛教用语。佛教谓无常现象的四种特徵。如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离、合、违、顺。南朝梁。简文帝〈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分類:诸葛亮
《漢語大詞典》:真常
释道用语。真实常住之意。《楞严经》卷十三:“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唐 吕岩 《敲爻歌》:“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夫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浄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黄宗羲 《〈翁元铠禅师语录〉序》:“出其语録读之,絶去枝蔓,独露真常。”
《国语辞典》:庵观(庵观)  拼音:ān guàn
庵,只有女性出家人常住的小佛堂;观,道教的道场。「庵观」指女道士的道场。《西游记》第三六回:「庵观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馆驿。」
《国语辞典》: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  拼音:dà bō niè pán jīng
佛教典籍。北凉昙无谶译。内容阐述佛身常住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大乘思想。原分四十卷。这个本子传到南朝,慧观和谢灵运等加以润文修订,并对照法显译本,增添品数,分成三十六卷,而有北本、南本传世。
七常住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證谓之果。
【佛学常见辞汇】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 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十方常住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四种常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种僧物)
世间相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示俗谛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于法位者,谓十界三千之诸法住于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间。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妙宗钞上曰:「世间常住者,即十界三千。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间亦常。」金錍论曰:「无常常住时相续,随缘不变,一念寂照。」随缘者照而无常,不变者随而常住也。然则见世间相之常住而不知无常者,凡夫之牛羊眼也。见世间相之无常而不知常住者,小乘偏空之僻眼也。即无常见常住,即常住见无常者,菩萨之实相眼也。密教以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之文,为世相常住之證文,生住异灭之转变,春夏秋冬之推运,皆是法性自尔之妙用,离佛天人之造作也。可生者生,可灭者灭,是天然之道理,法尔之德业也,故曰常恒如是生。见秘藏记钞十。又秘藏记本谓:「显教中亦于法华经,谓世间常住,譬如水性澄静,是为常住,以风之缘故起波。波即相也,水即性也。风息则波即止而为水,故是依摄相归性而得常住也。依性相差别,则不得谓为常住。故是生灭无常家之喻也(天台之别教即华严宗是也)。密教之说,十界之诸法,皆为如来自受用之境界,是处离生灭无常故不用此喻,别有密教不共之喻。其喻如日月与光明,日月为性,光明为相,此性此相不相离而为本有,是故谓为性相常住(天台所谓性具之三千)。非待归于性而为常住,又譬之四大和合之身,是即体也,手足之屈伸取舍,是即用也,其眼耳等之好丑长短,即是相也。此体相用三者,不相离而各各宛然,故性相共为本有云。」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
如来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二十七曰:「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性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常见辞汇】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