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槎牙
亦作“ 槎枒 ”。亦作“ 槎岈 ”。
(1).树木枝杈歧出貌。 唐 元稹 《寺院新竹》诗:“寳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槎枒矛戟合,屹仡龙蛇动。”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槎牙死树鸣老乌,向之俯噣如哺雏。” 明 李东阳 《悼手植桧次匏庵先生韵》:“嗟哉古檜燬,仅见孤根存。槎岈插高空,突兀撑重门。”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束缚少生意,卑枝自槎牙。”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白蒙蒙的晓雾笼罩着杨树的顶部,只见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仿佛是用淡墨描的。”
(2).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云、山、碑、石等。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宋 苏轼 《江上看山》诗:“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宋 陆游 《断碑叹》诗:“断碑槎牙弃道边,文字班班犹可读。”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洞》:“西壁一门,高四五尺,濶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 陈去病 《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岁晚晴云烘笠屐,西风黄叶露槎枒。”
(3).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人与动物。 唐 曹唐 《病马》诗:“堕月兔毛轻斛蔌,失云龙骨瘦槎牙。”一本作“ 牙槎 ”。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宋 苏轼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诗:“空肠得酒芒角正,肝肺槎牙生竹石。”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府肺槎牙倩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务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怀不平。
(4).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形容语句不整饬。 宋 苏轼 《游三游洞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洪荒无传记,想像在 羲 媧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宋四家书》:“后见 冯定远 论 山谷 诗,以为 江 西粗俗槎枒之病,一入笔端,便九牛拔不出,必以 义山 、《西崑》诸体退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赵昌父诗集》:“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适之趣,故笔墨间亦时觉萧然尘外。惟根柢太浅,语多槎枒,时堕江湖、击壤两派。”
(5).指错杂不齐的山石树木等物。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然其路险絶,乱石当道,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宋 陆游 《舟过季家山小泊》诗:“健犊破荒耕犖确,幽禽除蠹啄槎牙。”
《漢語大詞典》:石齿(石齒)
齿状的石头。亦指山石间的水流。 宋 苏轼 《游道场山何山》诗:“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宋 杨泽民 《满庭芳》词:“一径幽通邃竹,松风漱、石齿溅溅。” 金 元好问 《少室南原》诗:“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 元 张可久 《凭栏人·白云炼师山居》曲:“丹气溶溶生紫烟,石齿泠泠鸣玉泉。” 清 刘大櫆 《菉溪书屋图记》:“按其图,则修竹万竿,而千寻之老木间厕其中,其下怪石林立,溪流自石齿间縈紆漩洑。”
《國語辭典》:骨立  拼音:gǔ lì
形容身体非常瘦弱。《晋书。卷四九。阮籍传》:「毁脊骨立,殆致灭性。」
《国语辞典》:银山(银山)  拼音:yín shān
1.山名:(1)位于河北省昌平县东北,因山石尽白而得名。(2)位于江苏省镇江县西江畔,因与金山相对而得名。也称为「蒜山」。(3)位于四川省资中县东南,因形如银锭而得名。(4)位于湖北省阳新县,产锰矿,清季由汉冶萍公司开采。
2.一种冥器。用银纸糊成如山石的形状。
3.白浪滔天,其形如山。唐。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诗:「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二首之二:「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國語辭典》:鬅鬙  拼音:péng sēng
头发散乱的样子。《佩文韵府。卷二五。蒸韵引宋。陆游诗》:「傍架讨寻书散乱,倚屏吟啸发鬅鬙。」元。赵善庆〈小桃红。数声啼鸟〉曲:「鬅鬙鬓丝,追寻心事,正是断肠时。」
《漢語大詞典》:谽谺
(1).山谷空旷貌。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昔游》:“当谽谺之洞壑,临决咽之奔泉。” 清 厉鹗 《二月十七日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诗:“穿尽幽篁履苔石,惊见谽谺洞门坼。”参见“ 谽呀 ”。
(2).山石险峻貌。 唐 独孤及 《招北客文》:“其北则有劒山巉巉,天凿之门,二壁谽谺,高岸嶙峋。” 清 金志章 《钤山行》:“ 鈐山 四绕青谽谺, 袁江 一綫盘脩虵。”
(3).犹闪烁。 唐 杜甫 《柴门》诗:“长影没窈窕,餘光散谽谺。” 清 赵执信 《平度州道中望东北诸山》诗:“臺阁嵯峨布空曲,浮金炫碧生谽谺。”
(4).中空貌。 清 史夔 《弘济寺》诗:“戌削寒侵袂,谽谺树隐门。” 清 谭嗣同 《城南思旧铭并叙》:“加北俗多忌,厝棺中野,雨日蚀漏,谽谺洞开。”
《漢語大詞典》:谽呀
山谷空旷貌。 清 吴伟业 《林屋洞》诗:“传闻过险涩,谽呀来天风。”
分類:山谷空旷
《漢語大詞典》:石镜(石鏡)
(1).如镜的山石。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时异方贡玉人、石镜,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谓之‘月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 松门 。” 唐 李白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 松门 拂中道,石镜迴清光。” 王琦 注:“﹝ 松门山 ﹞上有石镜,光可照人。”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 临安里 中有座山,名 石镜山 。山有圆石,其光如镜,照见人影。 钱婆留 每日同众小儿在山边游戏,石镜中照见 钱婆留 头带冕旒,身穿蟒衣玉带。”
(2).水母的别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卷一:“水母,《兼名苑》云:一名鲊,一名石镜,南人治而食之。”
(3).冰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坤舆·冰:“ 黎民表 诗:‘含风石镜融。’按:石镜,谓冰也。”
《國語辭典》:巉巉  拼音:chán chán
1.山势高险。唐。张祜〈游天台山〉诗:「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
2.锐利、尖锐。《聊斋志异。卷一。画皮》:「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漢語大詞典》:石屏
(1).石制屏风。
(2).壁立如屏的山石。 唐 高适 《宴韦司户山亭院》诗:“苔逕试窥践,石屏可攀倚。”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云北》:“野歇遇松盖,醉书逢石屏。”
《漢語大詞典》:石气(石氣)
环绕山石的雾气。 元 虞集 《赋石竹》诗:“龙嘘石气千年润,鹤过林阴一逕斜。”
《國語辭典》:石山  拼音:shí shān
1.大石层叠或石头堆砌而成的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汉。毛亨。传:「石山戴土曰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前面石山、石屏,都是人工堆就的。」
2.位于南京市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的石头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那金陵城傍著石山筑起,故名石头城。」
《漢語大詞典》:石棱(石稜)
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唐 杜甫 《西阁雨望》诗:“径添沙面出,湍减石稜生。”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面壁攀石稜,养力方敢前。” 前蜀 韦庄 《渔塘》诗:“ 洛水 分餘脉,穿巖出石稜。”《太平广记》卷二四一引 五代 王仁裕 《王氏见闻记·王承休》:“缓轡踰双剑,行行躡石稜。”
《國語辭典》:刻削  拼音:kè xuè
1.苛刻、严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2.剥削、剥夺。《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南史。卷七七。恩倖传。沈客卿传》:「客卿每立异端,唯以刻削百姓为事。」
3.生活检朴。唐。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乐为俭勤,自刻削不干人,以矫时弊。」
4.雕刻、雕琢。汉。王充《论衡。量知》:「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5.形容文笔深刻峻拔。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文章宗旨》:「唐之文,韩之雅健,柳之刻削,为大家。」
6.形容山势或楼台高峻峭拔。《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垂珠衔璧,峥嵘刻削。」
《漢語大詞典》:石云(石雲)
山石间通起的云气。 唐 李贺 《黄头郎》诗:“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王琦 汇解:“云气触石而出,故曰石云。”
《國語辭典》:石莲(石蓮)  拼音:shí lián
植物名。景天科石莲华属,多年生草本。叶片莲座状集生,肥厚,肉质多浆,椭圆形,叶面平滑,粉白色。向四方伸展。穗状花序侧生,自叶腋抽出,花冠红色,裂片五枚,肉质。可生于屋瓦或山地、岩石上。亦是一种适合盆栽的观叶植物。也称为「石莲花」、「莲座草」。
《漢語大詞典》:石莲子(石蓮子)
经秋坚硬如石的莲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六·莲藕:“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参见“ 石莲 ”。
分類:坚硬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