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孩子  拼音:hái zi
1.未成年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2.子女。《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半年之后,即怀六甲,到得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孩子。」
《國語辭典》:小老  拼音:xiǎo lǎo
1.老年人自称之词。《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小老粗通道术,焉能为人之师?」《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小老这一双眼,却是认得人的。」
2.常州方言。指小孩子。
《漢語大詞典》:小儿郎(小兒郎)
男青年;男小孩。 唐 元稹 《离思》诗之一:“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閒教见小儿郎。” 江苏 江宁 民歌《等郎妹》三:“隔年家娘生了小儿郎,人家欢喜我悲伤。”
《国语辞典》:收惊(收惊)  拼音:shōu jīng
民间妇女遇小孩受惊,就拿著孩子的衣服呼唤他的名字的习俗。
《国语辞典》:油瓶  拼音:yóu píng
母亲再嫁随而至继父家的小孩,俗称为「油瓶」。《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我又不是随娘晚嫁,拖来的油瓶,怎么我哥哥全不看顾?」
《漢語大詞典》:姣姣
(1).同“ 佼佼 ”。谓胜过一般的人;出众。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五言古非神韵绵绵,定当捉衿露肘。 刘驾 曹鄴 以意撑持,虽不迨古,亦所谓铁中錚錚,庸中姣姣矣。”
(2).犹乖乖。对小孩的爱称。白雪遗音·剪靛花·夏日天长:“哭坏了两个小姣姣,从今只怕命难逃。”
《漢語大詞典》:稚语(稚語)
亦作“稺语”。 小孩的话。亦谓语言、文字的表达幼稚不老练。 明 王世贞 《希哲草书〈月赋〉》:“ 希逸 此赋,真 江 左琳琅,一时膾炙人口,然不无稺语。”
《漢語大詞典》:头衣(頭衣)
古代称小孩和少数民族的帽子。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纯 与 哀牢夷 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按,说文·冃部:“冃,小儿及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 段玉裁 注:“谓此二种人之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
《漢語大詞典》:浴童
戏水的小孩。 南朝 梁 刘孝威 《登覆舟山望湖北》诗:“浴童竞浅岸,漂女择平沙。”
分類:小孩
《国语辞典》:病童  拼音:bìng tóng
生病的小孩。如:「病童的家属在加护病房外焦急地守候。」
分类:生病小孩
《国语辞典》:抱裙  拼音:bào qún
妇女抱小孩时所穿的裙子。《金瓶梅》第三九回:「李瓶儿走来连忙接过来,替他脱衣裳时,就扯了一抱裙奶屎。」
《國語辭典》:头胎(頭胎)  拼音:tóu tāi
第一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鲁小姐头胎生的个小儿子,已有四岁了。」
《国语辞典》:肉傀儡  拼音:ròu kuǐ lěi
宋代以小孩扮演的傀儡戏。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弄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肉傀儡。」
《漢語大詞典》:符袋
挂在小孩颈上的布制袋形护身符。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七:“当她最后也是最小的儿子离别时,她抚摸着他的头,他的耳朵,他挂在颈脖上的符袋。”
《漢語大詞典》:軉軉
小孩自呼。 清 范寅 《越谚》卷上:“孩自呼为軉軉。”
分類:小孩自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