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伍将军血污衣冠
 
悬头城门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79~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吴越春秋》卷第五〈夫差内传·十三年〉~9~
吴王置酒文台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执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将复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群臣贺曰:「大王躬行至德,虚心养士,群臣并进,见难争死;名号显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赏,亡国复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于是子胥据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王大怒,曰:「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臣不敢爱身,恐吾国之亡矣。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今大王诛臣,参于桀纣。大王勉之,臣请辞矣。」子胥归,谓被离曰:「吾贯弓接矢于郑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听从吾计,破楚见凌之雠。欲报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祸将及汝。」被离曰:「未谏不听,自杀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徒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托汝子于齐鲍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勾践二十一年〉~255~
吴师大败。越之左右军乃遂伐之,大败之于囿,又败之于郊,又败之于津,如是三战三北,俓至吴,围吴于西城。吴王大惧,夜遁。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欲入胥门,来至六七里,望吴南城,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越军大惧,留兵假道。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越军坏败,松陵却退,兵士僵毙,人众分解,莫能救止。范蠡、文种乃稽颡肉袒,拜谢子胥,愿乞假道。子胥乃与种、蠡梦曰:「吾知越之必入吴矣,故求置吾头于南门,以观汝之破吴也。惟欲以穷夫差。定汝入我之国,吾心又不忍,故为风雨以还汝军。然越之伐吴,自是天也,吾安能止哉?越如欲入,更从东门,我当为汝开道,贯城以通汝路。」于是越军明日更从江出,入海阳,于三道之翟水,乃穿东南隅以达。越军遂围吴,守一年,吴师累败。
典故
许将军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忠义列传中·许远〉~554~
许远者,右相敬宗曾孙。宽厚长者,明吏治。初客河西,章仇兼琼辟署剑南府,欲以子妻之,固辞。兼琼怒,以事劾贬高要尉。更赦还。会禄山反,或荐远于玄宗,召拜睢阳太守。远与巡同年生而长,故巡呼为兄。大历中,巡子去疾上书曰:「孽胡南侵,父巡与睢阳太守远各守一面。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馀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故远心向背,梁、宋人皆知之。使国威丧衄,巡功业堕败,则远于臣不共戴天,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诏下尚书省,使去疾与许岘及百官议。皆以去疾證状最明者,城陷而远独生也。且远本守睢阳,凡屠城以生致主将为功,则远后巡死不足惑。若曰后死者与贼,其先巡死者谓巡当叛,可乎?当此时去疾尚幼,事未详知。且艰难以来,忠烈未有先二人者,事载简书,若日星不可妄轻重。议乃罢。然议者纷纭不齐。元和时,韩愈读李翰所为巡传,以为阙远事非是。其言曰:「二人者,守死成名,先后异耳。二家子弟材下,不能通知其父志,使世疑远畏死而服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地,食其所爱之肉,抗不降乎?且见援不至,人相食而犹守,虽其愚亦知必死矣,然远之不畏死甚明。」又言:「城陷自所守,此与儿童之见无异。且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今从而尤之,亦不达于理矣。」愈于褒贬尤慎,故著之。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忠义列传中·赞曰〉~5544~
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为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惟宋三叶,章圣皇帝东巡,过其庙,留驾裴回,咨巡等雄挺,尽节异代,著金石刻,赞明厥忠。与夷、齐饿踣西山,孔子称仁,何以异云。
《國語辭典》:将军(將軍)  拼音:jiāng jūn
1.职官名。春秋时代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置大将军、骠骑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则别加称号,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很多,职权各不相同。唐代的将军为环卫之官和武散官。宋、元、明多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亦称为将军。清代的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或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和临时出征的统帅。目前我国武职高级将官统称为将军,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四级。
2.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帅,称为「将军」。后亦比喻为受制于对方。
《國語辭典》:大将军(大將軍)  拼音:dà jiāng jūn
职官名。起于战国,历代多相沿用,汉时其位最尊。《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
《国语辞典》:故将军(故将军)  拼音:gù jiāng jūn
旧时的将军或失势的人。北周。庾信〈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诗:「谁知灞陵下,犹有故将军。」
《漢語大詞典》:将军树(將軍樹)
(1).后汉书·冯异传:“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 异 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遂以“将军树”借指大树。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月落将军树,风惊御史乌。”亦用为建立军功之典。 唐 王昌龄 《从军行》:“虽投 定远 军,未坐将军树。”
(2).指 吴 越王 钱鏐 事。 鏐 , 临安 人,里中有大木,幼时与群儿戏于木下。及贵,归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号其幼所尝戏之大木曰“衣锦将军”。见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宋 苏轼 有《临安三绝·将军树》诗,咏其事。
《漢語大詞典》:上将军(上將軍)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老子:“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战国策·燕策一:“二十八年, 燕 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於是遂以 乐毅 为上将军,与 秦 、 楚 、 三晋 合谋以伐 齐 。”史记·高祖本纪:“初, 项羽 与 宋义 北救 赵 ,及 项羽 杀 宋义 ,代为上将军,诸军 黥布 皆属,破 秦 将 王离 军,降 章邯 ,诸侯皆附。”
(2).官名。 汉 以 吕禄 为上将军,后无建置。 唐 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 宋 仍之。 金 、 元 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 明 废。
《國語辭典》:飞将军(飛將軍)  拼音:fēi jiāng jūn
1.汉代名将李广。《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唐。李翰〈裴将军昊射虎图赞并序〉:「昔汉飞将军亦为北平守,击胡有困辱之事。」简称为「飞将」。
2.泛指骁勇善战的将领。元。郝经〈楷木杖笏行〉诗:「赭袍白马飞将军,阔剑长枪不识字。」《儒林外史》第四○回:「飞将军数奇,古今来大概如此!」
3.飞官,指战斗机上的飞行员。如:「他从小立志要做个飞将军,保家卫国。」
《漢語大詞典》:将军令(將軍令)
(1).将军的命令。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詔。”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衝街不避将军令,跋勅兼题宰相名。”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红楼梦第五四回:“ 贾母 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説,忙合弦按调,拨弄起来。”
《漢語大詞典》:霍将军(霍將軍)
指 西汉 抗击 匈奴 的名将 霍去病 。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将。 唐 高适 《蓟门》诗之一:“勋庸今已矣,不识 霍将军 。” 唐 崔颢 《霍将军》诗:“ 长安 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 霍将军 。”
《國語辭典》:将军府(將軍府)  拼音:jiāng jūn fǔ
职官名。民初设置,有上将军、将军等官,为直隶于大总统的军事最高顾问机关。后废置。
《漢語大詞典》:六将军(六將軍)
谓 春秋 时 晋国 之 范 、 中行 、 智伯 、 韩 、 魏 、 赵 六卿。墨子·非攻中:“昔者 晋 有六将军,而 智伯 莫为强焉。” 孙诒让 间诂:“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 春秋 时,通称军将为将军。”《淮南子·人间训》:“ 张武 为 智伯 谋曰:‘ 晋 六将军, 中行文子 最弱。’”
分類:中行
《漢語大詞典》:前将军(前將軍)
古代军衔,始于 战国 , 秦 汉 魏 晋 南北朝 沿置。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驃骑将军大出击 匈奴 , 广 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分類:军衔
《漢語大詞典》:三将军(三將軍)
指三军的主帅。孙子·军争:“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梅尧臣 注:“三将军者,三军之帅也。”
分類:三军主帅
《国语辞典》:白将军(白将军)  拼音:bái jiāng jūn
唐朝秦叔宝。参见「白脸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