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让国(讓國)
将国家或封地的统治权让给贤者。《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何贤乎 叔武 ?让国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玄成 时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让国之名。” 明 李东阳 《挂剑曲》:“平生让国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宜速諫君让国,自保安全。”
《漢語大詞典》:平则(平則)
使法则公平。谓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质美恶制定征收税赋的标准。周礼·夏官·大司马:“均守平则,以安邦国。” 郑玄 注:“诸侯有土地者均之,尊者守大,卑者守小;则,法也。” 孙诒让 正义:“ 刘台拱 云:‘平则,所谓以地美恶为轻重之法。’案 刘 説是也。此则与《大宗伯》‘五命赐则’义同,即《大司徒》土均之法也。”
《漢語大詞典》:邵伯
周 召公 奭 。因封地在 召 ,故称 召公 或 召伯 ,又作 邵公 、 邵伯 。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 邵伯 讼不忍烦民,听断棠下,能兴时雍而致刑错。”参见“ 邵伯树 ”。
分類:封地
《漢語大詞典》:邵伯树(邵伯樹)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 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 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张守节 正义:“今之棠梨树也。”后因称棠梨树为“邵伯树”。 唐 杜甫 《巴山》诗:“天寒 邵伯 树,地阔 望仙臺 。” 仇兆鳌 注引《九域志》:“ 邵伯 甘棠树在 陕州府 署西南隅。”
分類:棠梨梨树
《漢語大詞典》:国邑(國邑)
(1).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2).城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
(3). 汉 代诸侯的封地。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
《国语辞典》:关内侯(关内侯)  拼音:guān nèi hóu
秦、汉时的封爵。有侯号而无封地,仅于关中京畿领取少数租税。
《漢語大詞典》:移封
改换封地。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汝阳 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 酒泉 。”
分類:改换封地
《国语辞典》:削地  拼音:xuè dì
1.分地。《战国策。齐策》:「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
2.夺除封地。《礼记。射义》唐。孔颖达。正义:「诸侯有庆者先进爵,有让者先削地。」
分类:分地封地
《漢語大詞典》:奉邑
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 俸 ”。史记·孟尝君列传:“ 文 奉邑少,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汉书·沟洫志:“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其奉邑食 鄃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权 拜 瑜 偏将军,领 南郡 太守。以 下雋 、 汉昌 、 刘阳 、 州陵 为奉邑。”
《漢語大詞典》:封畛
(1).封地的边界。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自 武父 以南,及 圃田 之北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闇经世之筭乎?”
(2).泛指疆界。新唐书·裴度传:“ 魏博 军度 黎阳 ,即叩贼境,封畛毗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 章炳麟 《序种姓上》:“古者民知渔猎,其次畜牧,逐水草而无封畛。”
《國語辭典》:大房  拼音:dà fáng
1.家族的长房。《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都是太夫人的地葬得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
2.较大的房子。《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渐渐大房改换小房,赁得两三间房子。」
3.古祭器,玉饰的俎。《诗经。鲁颂。閟宫》:「笾豆大房,万舞洋洋。」
《漢語大詞典》:定封
确定封地,爵位。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臣子之职既加矣,於是裂地定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八载而天下迺平,论功而定封。”后汉书·樊宏传:“十五年,定封 宏 寿张侯 。”
《漢語大詞典》:还国(還國)
(1).归藩,回到封地。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序:“至七月与 白马王 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晋书·荀晞传:“伏愿陛下宽宥宗臣,听 越 还国。”
(2).返回本国。《宋书·鲁爽传》:“ 爽秀 得罪 晋 朝,负衅三世,生长絶域,远身胡虏,兄弟闔门,沦点伪授,殞命不可,还国无因。”梁书·胡僧祐传:“ 中大通 元年, 陈庆之 送 魏 北海王 元顥 入 洛阳 , 僧祐 又得还国。”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有詔召 成 等至京师,见别殿,赐物良厚,慰遣还国。”
(3).回到都城。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今日贼平无事,主上还国。”
《漢語大詞典》:丹渊(丹淵)
(1).相传为 尧 子 丹朱 的封地。汉书·律历志下:“﹝ 唐帝 ﹞让天下於 虞 ,使子 朱 处於 丹渊 为诸侯。”
(2).传说中的水名。 三国 魏 阮籍 《采薪者歌》:“日没 不周 西,月出 丹渊 中。”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乘綵霞於 西海 ,駟行雨於 丹渊 。” 清 钱谦益 《曾湖浴日》诗:“浴日晴波漾六时, 丹渊 若木影参差。”
《漢語大詞典》:采食
谓古代公卿大夫依靠封地为生。后汉书·崔琦传:“荷爵负乘,采食名都。”
《國語辭典》:汤沐邑(湯沐邑)  拼音:tāng mù yì
1.周代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汉。郑玄。注:「给斋戒自絜清之用。」
2.指国君、皇后、公子等收取赋税的私邑。《战国策。楚策二》:「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玩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佣六县为汤沐邑,却因张仪内之楚王。」《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常山宫主,河东有汤沐邑,因家焉。」也称为「汤邑」。